2023年6月1日至15日每周四晚7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与民族学院副教授童小军教授主讲的“质性研究方法工作坊”在教学楼社工实验室举行。本次工作坊主要分为三个主题,一是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并选择对应的研究方法,二是如何应用五种基本的质性研究方法,三是如何撰写质性研究论文,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本硕博同学参与学习。
在第一讲——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并选择对应的研究方法中,童老师首先根据工作坊前期报名信息对同学们的需求进行回应和澄清,引导同学们带着问题开启工作坊的学习。接下来,童老师对质性研究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对质性研究、量化研究两种方法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
其中,童老师着重讲授“如何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并分享提出研究问题的三步骤:Issue主题尽可能从宏观层面切入;Problems衔接宏观背景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尽可能详细说明现实中的问题或挑战;R. Question聚焦提出研究问题。
最后,童老师详细为大家介绍了学术研究中常用的五种质性研究方法,包括叙事研究、现象学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民族志研究和案例研究,并通过案例和讨论的形式深入学习如何准确实现五种方法与研究问题/主题之间的匹配。
童小军教授开展工作坊
本硕博学生参与此次工作坊
在第二讲,童老师介绍了如何应用五种基本的质性研究方法上半部分之如何搜集资料,具体包括不同研究方法的资料收集的对象、方法、工具等要素。其中,叙事研究通过方便抽样确定研究对象,主要以访谈的方式进行故事特别是重要事件的资料收集,一般围绕主题、以时间为线索列访问提纲。现象学研究通过方便/目的抽样确定研究对象,也是以访谈为主,主要针对一群有相同现象经历的人,聚焦现象经历探究,寻找现象本质,访谈提纲包括客观事实、主观感受、现象概念界定三个问题。扎根理论研究则主要是结合目的抽样和理论抽样确定研究对象,一般访谈为主、辅以观察收集资料,聚焦研究一群有着相同行动过程经历的人并探索行动规律,访谈提纲包括客观经历、主观感受、过程挑战、迎接挑战的方法或路径、检验问题以及记录表等五方面内容。民族志研究根据文化群体及其地理范围界定研究对象,针对一个共享文化群体,主要通过参与式观察并辅以访谈、问卷等方法收集资料,主要研究文化群体的“文化”及进入——融入其中的过程。案例研究通过案例界定研究对象,根据案例研究目标、以案例中各个角色的关系为基础,以每一个问题为单位,判断搜集资料的方法,既可质性也可量化。
质性研究方法第二讲
在工作坊的第三讲——如何撰写质性研究论文。首先,童老师分享第二讲中的下半部分之如何分析质性研究资料,包括质性研究资料的类型、分析的目标、分析的常用方法,并具体介绍了七种分析质性资料常用方法,包括内容分析法、话语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主题分析法、Glaser的扎根理论分析方法、Glazzi的现象学七步分析法。
接下来,童老师介绍关于访谈文本分析的通用步骤包括充分熟悉文本、识别意义表述(单元)、编码/赋予概念意义、意义/概念类聚、撰写主题短文。而整个文本分析过程是以时间轴为主线、一访一分析,针对每一文本、文本之间经过打散、重组、提炼、串联,结合具体研究方法,以整合推进研究。
最后,童老师着重讲授了“如何撰写质性研究论文”。童老师介绍到质性研究论文框架主要包含研究背景、文献回顾、研究意义、研究设计、研究发现、分析和结论、建议和反思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需要同学们针对性地深入学习和练习。童老师提出,质性研究论文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研究设计部分,要写清用什么方法(具体某种范式)、所选范式的资料搜集方法(抽样、工具、伦理)、所选范式的资料分析方法的概述和示例、所选范式的写作简介。第二,在研究发现中,关于“数据”(资料/data)的呈现,要充分结合客观经历和主观感受,尽可能应用“本土概念/本土表述”。第三,在分析和结论部分,关于理论的应用,要与现实对话、与文献对话、与理论对话,最终形成研究者的“最高级提炼”。
质性研究方法第三讲
工作坊最后,童老师再次提到质性研究中提问和资料收集的重要性,并表示“质性研究是一项可学也可教的实践活动”,老师“教”是教授给大家基本规范,希望同学们对质性研究有一个基本框架性的认识,但质性研究非常灵活,希望同学们在掌握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多学习、多积累、多练习,在研究的路上踏实修行,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