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召开科研工作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作出重要讲话。7月8日,社会与民族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于上午9:30—11:30在良乡校区行政楼235会议室召开学习科研工作会议精神研讨会。研讨会围绕高副院长关于为什么要抓科研,抓怎样的科研,怎样抓科研的讲话精神展开。社会与民族学院常务副院长赵一红、党委书记石文东、党委副书记张超、副院长李原及全体教职工,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讨论。
社会与民族学院常务副院长赵一红主持会议。她首先介绍了高培勇副院长的讲话精神,接着大家进行讨论。
社会与民族学院党委书记石文东首先从学院党组织的职责定位入手,强调党组织要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保证科研、教学、管理等各方面任务的顺利完成。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到学校发展重心转移到学院上来的这种变化,突出学院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落实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及时交流和沟通思想,提高工作效率和政策水平,切实为科教融合提供政治保证。学院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把教学和人才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充分发挥科教融合的优势,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兼具社会学和民族学特色的科研体系。培养具有国家情怀、人文素养、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研究人才。
社会与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超从学生工作角度论述了科研的重要地位。他认为高培勇副院长讲话比较清晰的论述了我校科研的现状、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科研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学校科研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社科大非常重视学生科研,引导也十分清晰,包括新苗计划、大创计划、研创计划等,都是以实现科研育人、培养高层级研究人才为目的。目前学院把科研作为学生评价的重要指标,使得许多学生逐步对科研产生兴趣。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各种科研活动,包括对新苗、大创等各类学科竞赛的指导。举办学生读书会、创建《社言社语》学生刊物等也都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
社会与民族学院副院长李原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角度谈了两点感受。一是从教学特色上来说,社科大老师要继续发挥科研优势,将自己的科研经历融入课堂讲授当中,使课堂更加生动。目前很多同学报考社科大也是看重这些优势,他们也有强烈的科研意愿。二是学院层面要鼓励老师多做科研、出成果。科研要立足于用,要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学院下一步会尝试将院所老师、专任老师的科研进行相互结合与促进,在学院层面上也争取能有一些整合的课题项目,使大家有能够共同完成的科研目标,发挥集体优势。
教师代表赵亮员谈到专任教师科研的重要性。他认为离开科研很难有高水平课堂讲授。在目前各高校横向竞争的情况下,科研强能够带来更好的育人口碑。对于做什么样科研的问题,首先,如何寻找好的科研课题,保持研究好奇心,特别是遇到学术瓶颈期的时候,怎样做原创性的独一无二的研究。其次,正如高培勇副院长说到的问题导向研究、咨政类的调研报告及要报等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如何做到小而精且有更高站位。再次,希望在融合学院平台上,有更多和院所老师交流的机会,并能够形成科研团队。
教师代表王莹谈到学校目前对科研非常重视,提供了很多有利政策,对创新工程的要求也更加合理。她在谈到今后如何积极促进科研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希望学校能够引入科研“孵化”的概念,如果能建立“孵化”的思路,降低课题准入门槛,对年轻老师来说将会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科研中去;积极建立教师科研团队,充分发挥教师科研能力与积极性,这对于学院的科研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韩芸老师谈到这次大会对教师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让自己深刻感受到了紧迫性;周少贤老师谈到科研信心的树立,这次会议激励了自己科研意识的觉醒,使老师们更加循序渐进迈开科研步子;沈杰老师谈到学校科研发展的宏观思路,认为学校的科研工作围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双一流建设展开,学院的教学和科研,都要找准定位与参照系,以相应的制度设计激发老师的科研潜能;梁金刚老师谈到对科研管理的期望,建议设置一些过渡性、培育性项目,完善决策咨询的成果转化形式,定期举办科研研讨会;王微老师谈了新苗计划等学术项目在学生科研辅导、科教融合方面的重要性。
经过热烈讨论,大家进一步深化了对科研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提高了对学校科研工作、科研与教学关系的认识。最后,常务副院长赵一红从学院层面对大家在科研方面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首先,要明确召开此次科研工作大会的意义和重要性及战略地位。高副院长提出了深入落实社科大办学理念问题。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根本,集中体现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方略。社科大的办学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文科大学”,因此,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聚焦于“国家队”的定位,围绕完成“国家队”的任务,去履行“国家队”的使命,以培养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层级研究型人才为目标。融合学院要占位高,眼界宽,恪守社科大办学理念,努力探索“研究型教学”,明晰社科大发展战略,紧跟发展步伐,寻求学院发展大计。上述讲话精神说明,学校要融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体系,就要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其办学定位、方略、理念等都离不开大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目前,六个再融合学院的成立,使得整个大学的工作重心有所转变,以学院为重心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正在逐步形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融入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其次,一个学院的科教融合水平取决于本学院的教师队伍发展,特别是专任老师的科研水平和学术素养。要明确在中国社科院的平台上专任老师们要做什么样的科研,什么样的成果算好成果。社科院研究体系是遵照“国家队”要求设计的,遵循的是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问题导向”和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相关,更是围绕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展开。经过科研训练的教学课程,实践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在学生队伍中认可度比较高。能够带领学生迅速进入本学科专业的学术前沿,尤其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学术前沿,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
今后在学院层面希望大家更加注重以科研促教学,在加强每位老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将科研实践融入教学过程当中,以此推进我院教学工作的发展。
撰稿:杨帆
摄影:张天帅
排版:张天帅
审核:赵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