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院新闻   ·   正文

分论坛四 ︱ 社会政策与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1/10/22浏览量:来源:

信息中心讯|20211017日下午13:30,分论坛四“社会政策与共同富裕”于北京中国职工之家饭店C618会议室成功举办。

赵一红教授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常务副院长赵一红教授主持,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蔡禾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树强教授和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进行评议,论坛共有十名学者发表了演讲。

——上半场——

刘欣教授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刘欣教授发表了“宏观公平感、微观公平感及其政策蕴含”的演讲。刘欣教授分析了对宏观、微观公平感的衡量方式、衡量原则以及其主要缺陷,并通过控制了微观公平感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宏观公平感背后的正义原则是最大化的社会整体福利,而宏观公平感和微观正义原则(努力、能力)间的联系并不显著,民众的微观公平感更多依赖平均主义原则,具有一种按需分配的情节,这一微观原则与市场机制相悖。刘欣教授最后总结道:宏观、微观分配公平感所涉及的对象和赖以形成的原则有差异,民众在微观分配公平感中具有平均主义和按需分配的原则,而该原则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悖。在宏观公平感上的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情节更加严重。

蔡禾教授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蔡禾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最低工资水平变迁谈‘兜底’的底线公平问题”。蔡禾教授指出,“兜底”是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视,是指满足每一个人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消费品供给。“兜底”涉及市场、政府和社会,在社会主导下的三次分配的自愿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具有强制性、统一性的“兜底”制度安排,只能成为“兜底”制度性安排的一种补充形式。此外,“兜底”所依据的是一种底线原则,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能力和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影响。底线公平要尊重人的生存与发展,关注社会人的生命延续,还要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致。最后,蔡禾教授强调实现真正的兜底必须解决户籍制度造成的“公民权利的属地化”问题,依据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排序确定中央和地方在公共产品供给上的责任和权利,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财政支持体制。

关信平教授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新时期我国共同富裕道路上的的社会政策发展”。关教授从市场机制、权力因素、经济的全球化、社会政策以及一些其他因素角度说明了我国现在以及未来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并详细讲述了社会政策对未来共同富裕的影响及行动方略。首先,社会政策总体水平中再分配的力度和公共服务的比例对于“共同”有直接的积极意义,但对于“富裕”的意义却比较复杂;其次,在社会政策的主体责任结构(即:国家——家庭——社会)的关系中,各个主体力度大小的对比将对共同富裕产生不同的影响,要让该结构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加强国家主导,发挥家庭作用并鼓励社会参与。社会政策的地区差异也需要加强整合,适度缩小地方化,降低地区差异。最后,关教授强调,针对社会政策的人群差异化需要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并加强再分配。

宋全成教授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宋全成教授分享了新的研究“生命历程视角下的青年流动人口住房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宋全成教授的研究中发现“租”和“购”是青年流动人口保障住有所居的两个主要方式,但这两种方式在流动青年群体中有具有不同的表现。依据生命历程理论,通过对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宋教授探讨了生命历程因素对青年流动人口住房选择的重要影响。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青年流动人口的住房选择以租房为主,整体购房比例低;购房比例与年龄成正相关,但是90后的购房比例低于80后;学历越高越倾向于购房;有配偶的青年流动人口购房比例高于无配偶的流动青年人口;非农户口的流动青年购房比例高于农业户口的流动青年。而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户口、历史和时空中的生命(个体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个体的能动性(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就业单位性质)、个体的社会网络和生命历程中的重大事件等等。最后,宋教授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政府需要加强对住房的保障工作,发展公共住房租赁政策,保障住房租赁市场的稳定发展、对房价采取调控措施和保持政策的稳定。

陈树强教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树强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发展政策实践,提高社会工作对共同富裕的贡献度”。陈树强教授首先分析了共同富裕的内涵,然后从空间差异和时间差异上提出共同富裕结构性特征,并指出共同富裕的结构性问题更加适合宏观的社会工作方法。因此社会工作者要了解宏观的社会福利计划,了解与贫穷有关的心理状况并制定人为干预措施,同时要推进社会和经济政策的改变。同时,宏观的社会工作方法需要进行政策实践,即:制定新政策、改进现有政策甚至改变立法、在机构和社区环境中进行政策努力。

韩克庆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韩克庆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社会政策与共同富裕”。首先,韩克庆教授将共同富裕的战略定位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全新社会模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是世界社会主义的成功样板。其次,韩教授分析了共同富裕的四个维度,即:经济维度、政治维度、社会维度、精神维度。韩教授介绍了共同富裕的政策手段,包括:合理调整分配结构、发挥税收的杠杆调解作用、做好社会保障中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借助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等,并在接下来重点分析了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几种关系:如平等和效率、权力和活力、积累和分配等。韩教授在最后提出了共同富裕的配套政策,包括:民族政策、流动人口的相关政策、移民政策、国际环境政策等。

——下半场——

田丰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志愿服务研究室主任田丰研究员发言的主题为“如何发挥志愿服务在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田丰研究员提出,要用好社会之手,促进共同富裕,在第三次分配过程中要发挥好志愿服务对于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通过对西方道路的反思和借鉴,田丰研究员重新审视了社会福利问题中的解决措施以及它们正面临着的挑战,并指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目标对第三次分配提出了必然要求,社会生产的发展为第三次分配提供了物质保障,而社会道德的整体提升也为第三次分配提供了精神条件。同时,田丰研究员分析了志愿服务在社会第三次分配过程中发挥着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最后,田丰研究员强调,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需要获得更加有利的环境,需要给于更多的政策支持与重视。

黄家亮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黄家亮副教授分享了新的研究“混合型社区的多元利益诉求及其治理”。黄家亮教授强调,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混合社区面临着三重困境,即:在三元化社会利益格局下的多元诉求困局,价值观念中社区认同和归属感的冲突化,以及社区参与中的两极化。首先,在由人口流动带来的外来因素而形成的三元利益格局中,本地农民、本地市民和外来人口形成的三个世界具有现实区隔,这样就造成了利益诉求的多元化。而价值观念中社区认同与社区归属的冲突化,一方面体现为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出现多元化,另一方面体现为在日常生活的日益公共化与人际关系的逐渐疏松化,这在便利了人们生活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活成本。最后,混合型社区建设肩负着构建多元利益统筹兼顾的生活共同体、构建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情感)共同体以及构建多元参与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三大使命。黄教授指出,对于混合社区多元利益诉求的治理需要落实公平正义、探索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构建共建共享共治的基层社区共同体。

周少贤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周少贤副教授分享了新的研究“我国青少年情绪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周少贤教授指出:共同富裕的其中一方面是精神富裕,而我国随经济发展而出现了3000美金心理阈限,主要表现为主观幸福感不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周少贤教授由此引入了青少年的心理疾病问题,并指出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抑郁状况明显、大学生抑郁感知呈缓慢提升的发展趋势。总体而言,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产生与人际、家庭、自我评价和目标缺失等因素相关。据相关数据统计资料,周少贤副教授得出两个重要的心理维度上的结论:一是生活目标、意义、信仰的滑落,二是人类积极情绪感知逐渐降低。最后,周教授引用了清华大学心理系彭凯平教授的研究观点做出总结:即无根心态、竞争心态、仇恨心态与矛盾心态成为当今时代几个普遍性的心理问题。

梁金刚老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梁金刚老师的发言题目是“典型国家医疗卫生体制规律”。梁金刚老师首先介绍了国外卫生保健的四种服务供给方式,分析了其医疗服务的提供体系以及各种模式的筹资模式,总结了四种模式体系及其筹资方式的主要特征和改革方向。此外,梁金刚老师对于医疗卫生体系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了其特点和新发展趋势,并在最后对于四种医疗卫生体制的形成原因及其社会认可程度进行了解释。总而言之,对于医疗卫生体制的借鉴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单一医疗卫生制度的借鉴往往难以取得相应的效果,因此梁金刚老师认为,在医疗卫生体制的借鉴上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医疗卫生体制的出口端而非入口端或经办端借鉴。

王思斌教授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教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蔡禾、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树强教授和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分别就上述研究做出了精彩的点评。

论坛最后,赵一红教授对各位嘉宾的出席与发言表示了感谢,并宣布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撰稿:张万梅、简安琪

摄影:黄彩红

编辑张天帅

审校:周少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