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院新闻   ·   正文

分论坛五 | 社会学三大体系建设探讨

发布时间:2021/10/22浏览量:来源:

 

信息中心讯|2021年10月17日下午13:30,分论坛五“社会学三大体系建设探讨”于北京中国职工之家饭店C座6层19会议室成功举办。

谢寿光研究员

会议由中国社会学会秘书长谢寿光研究员主持,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赵万里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唐军教授担任评议员。

——上半场——


天魁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研究员发言的题目是“荀子群学对于构建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的意义”。景天魁研究员认为,荀子群学对于社会学三大学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走古今贯通的道路。景天魁研究员认为,群学基本概念即是历史的又是活在当下的,荀子早就提出“上下俱富”,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共同富裕相关,“俱富”即“共富”。景天魁研究员强调对于西方社会学所取得的成就、给与我们的启发,我们应该尊重、学习和吸收。但是,与此同时,不要忘了来自中国本土、中国历史、中国学术中,也有值得重视的学术成果。我们的历代先贤依靠中国智慧,运用中国概念,基于亲身观察、体验和思考得到的命题和理论,可能更接地气,更有说服力。群学就是能够对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给出整体的系统的解释的学术瑰宝之一。

谢立中教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谢立中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关于实践研究的初步理解”。谢立中教授提出了实践的新概念,不同于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视角的诠释,他采用社会学的角度去解释“实践”。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现实既不是由外在于个体的结构/规则来维持的,也不是由个体通过自己有意识的行动建构出来的,而是由人们的实践建构出来的;实践既不是由结构所决定,也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识所引导,而是在非意识性身体知识(习性、实践意识、默会知识、身体技能等)的引导下来进行的;实践具有自身不同于理论逻辑的逻辑,既“实践逻辑”。谢立中教授以布迪厄的研究为例,论证了进行实践研究的必要性,并在最后鼓励大家探讨实践研究的合理性。

赵万里教授

南开大学周恩开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赵万里教授发言的题目是“社会学学科‘三大体系’建设:何来、何解、何往”。通过引用领导人发言和相关中央文件,赵万里教授指出当前社会学学科的发展急需进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的建设。他强调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面向当代全球和中国的新问题,开展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研究,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三大体系”。最后,赵万里教授呼吁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样我国的社会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陈心想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主任陈心想教授发言的题目是“共同富裕与共同体意识”。陈心想教授认为,社会团结是共同体意识与共同富裕的“心”“物”二元统一,并且引用“士大夫”经世济民与大同社会理想,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的观点。他分析美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美国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社会撕裂严重,存在整合难题的问题。陈心想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共同富裕”的实践保障,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二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后他强调,要吸取美国社会不平等的教训,以“共同富裕”为基础的共同体意识建设实现社会团结和秩序。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尹忠海教授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退渔上岸之后: 关于绿色社会工作的思考”,其分享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退渔上岸:政策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上岸以后:宏微观连续体中的叙事”、“绿色社会工作的挑战:政策与伦理”。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导思想指导下,我国相关政策逐渐由休渔到禁渔民。尹忠海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对鄱阳湖畔的S村和L村进行调查,发现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共识性叙事与差异性叙事。共识性叙事指的是退渔上岸政策在鄱阳湖区执行得比较到位,迄今并未发生剧烈的冲突;而在差异性叙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经济来源的长期性保护机制问题,如职业转型压力、零工现象突出以及社会政策兜底机制问题,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养老保障制度共计、补贴衔接生命周期、老漂族的社区支持和政策与性别挂钩几个方面。同时尹忠海教授指出,在绿色社会政策面临着伦理的多方面挑战,如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性挑战、共享共治与属地管理的整合性挑战等。

 

陈涛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陈涛教授做了“镇街社工站建设与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学术演讲。首先,陈涛教授介绍了当前镇街社工站建设情况,如广东的“双百计划”,湖南的“禾计划”以及其他地方的区域性探索。他谈到,“社区为本,固本强基”,镇街社工站建设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街镇社工站的建设将社区基本社会工作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城乡均等化发展;有利于保障基本的民生和推进基层治理;并且在社会平衡充分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其次,陈涛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迈进了普及化、制度化以及更精深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同时社会工作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也正迈向更完整和有效方向。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中国社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如何表现自身的专业能力、“商业化”的腐蚀和“行政化”的冲击有加剧的可能性以及社工专业体系面临现实的种种问题等。最后,陈涛教授指出,中国社工面临的挑战和危机,需要结合多方努力共同克服和解决。

刘成斌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刘成斌教授学术演讲的主题是“教育照顾赤字: 留守经历的一种升学效应解释”,其研究聚焦于“留守经历”“精英高校”“亲子养育赤字”以及“教育不平等”,将分析的侧重点放在“时间”上的赤字,即陪伴过程,并做出了如下假设:留守经历不利于大学生精英高校机会获得;大学生留守时间越长、留守起点越早,对精英高校机会获得的不利影响越显著;相对于父亲外出,母亲外出和父母同时外出对大学生精英高校机会获得的不利影响更显著;相对于父母监管,替代监管对大学生精英高校机会获得的不利影响越显著。该研究通过使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持实施的全国性调查“2020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的在校生数据分析得出以上模型都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刘成斌教授认为,这样的现象需要社会政策来弥补养育赤字带来低机会成本,避免贫富差距扩大,同时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到经济,还需要将注意力放在非经济因素层面。

——下半场——

唐军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主任唐军教授学术分享的主题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会学类复合型人才培养——基于学部制改革的思考”,其分享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新文科建设:学科视角的解读”;“复合型文科人才:内涵及特征”;“学部制改革: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三大方面。他谈到,在新文科建设方面不仅需要构建文科学科新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且还需要探索学科管理的新机制。在唐军教授看来,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正是学部制改革。构建跨学科的学术组织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措施,学部制改革整合相似学科性质的院系,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为发挥优势学科、学科综合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平台。不过,唐军教授强调,在推进学部制改革的过程中,如何促进跨学科组织的有效治理和,激发学部下设院系有简单拼凑走向高度契合也是值得持续关注的议题之一。

刘仲翔副社长

新华文摘杂志社刘仲翔副社长在分论坛上分享了他关于“办好学术期刊, 助力社会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主题讲演。刘仲翔副社长首先对学术期刊总体情况和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的现状做了简单介绍。对于任何学科而言,学术期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发布的首选载体,是学术发布、学术交流、学术积累的重要工具。在“学术期刊如何助力三大体系建设”问题下,刘仲翔副社长在四个方面提出了见解:提高站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助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以此提高社会学在国家决策层面的影响;担当使命,发挥信息中枢的作用,助力构建学术共同体;重视传播,让学术成果产生更大影响,让更多的人对社会学有更为准确的认知;苦练内功,提升编辑力,实现编辑队伍专业化,更高服务于社会学三大体系的建设。

童小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童小军副教授基于共同富裕的论坛主题和新修未保法与我国国家监护制度建设的背景,针对于“国家监护制度建设与社会工作教研创新挑战——从新修未保法谈起”进行了学术分享。此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工作与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关系、社会工作教育的目标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童小军副教授谈到,儿童在身心上受到或可能受到伤害不仅仅是家庭的监管责任,更需要国家监管的介入。童小军副教授着重强调以新修未保法的实施为例,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对国家社会制度建设回应微弱的问题亟需改进,这需要的是在制度落地和服务专业化方面对社会工作教育做出改变。

王莹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王莹老师发言的题目是“基础教育内卷及破解路径初探:家庭教育的自我救赎”。王莹老师首先从最近很热的“双减”引出主题,认为当前父母高强度育儿,普遍实行“鸡娃”,孩子竞争激烈,造成教育内卷的现象。王莹老师认为这种竞争性养育与宏观的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地位与阶层密切相关,因此还应该从社会角度来寻找破解教育内卷的路径。要改变这种社会状况,进行家庭教育的自我救赎,王莹老师提出要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寻找一座桥梁;启发亲子沟通模式;因材施教,长远规划。

南开大学教授赵万里和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唐军对上述研究做了精彩点评。分论坛五“社会学三大体系建设探索”圆满结束。

 

撰稿:刘媛渊、杨怡文

摄影:张天帅

编辑:张天帅

审校: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