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院新闻   ·   正文

分论坛一 | 共同富裕的理论探讨

发布时间:2021/10/22浏览量:来源:

 

信息中心讯|1017日下午13:30,分论坛一“共同富裕的理论探讨”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饭店C611会议室正式举行。

陈光金研究员

本次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院院长陈光金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夫教授担任上半场评议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毛丹教授担任下半场评议人,与会的十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学术报告。

 

——上半场——

 

顾东辉教授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顾东辉教授的报告题为“从‘人类需要’审视‘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顾东辉教授从人类需要的框架切入了共同富裕的议题,从类型、维度、测量等维度探讨了人类需要的基本内涵。在方法上,顾教授一方面强调自助与助人,一方面要在“做大蛋糕”过程中“切好蛋糕”。同时开展“行动研究”,把握共同富裕计划推进的过程与层次。最后,顾东辉教授提及,社会学共同体的专业使命是动态增能,服务国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成伯清教授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成伯清教授以“共同富裕的社会结构条件”为题进行报告。成教授讲到,共同富裕是党的历代政治家所关心的问题,不仅只是经济、政治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共同富裕是全民富裕,要放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前提下来探寻路径,关注何为阻碍共同富裕的结构性原因。在分析贫富分化、分化扩大的机制以及城乡、行业与地区三大收入差距的成因后,成伯清教授认为需要从机会、能力与调节三个层面的主要路径迈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首先是分配问题,但结构性根源还在生产过程,因此需要重回改革的起点,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为当今世界提供新的文明典范。

洪大用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洪大用教授的报告题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建设若干思考”。洪大用教授指出,学术界需要做到对重大战略决策的学理性阐释、对中央政策具体内涵的理解以及对政策实施过程本身的关注。共同富裕是收入、消费比较平等的状态,可以从事实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层面去理解其内涵。制度建设的宏观政策取向涉及发展、分配和改革,重要工作在于劳动创造以及社会团结,因此需要通过分配制度在保证底线的同时,促进中等收入阶层的不断增长。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依靠个人、家庭与社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毛丹教授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毛丹教授报告的主题为“发展社会学系科的三种思维和方法”。基于实践经验中呈现的传统方式和国际方式的不足之处,毛丹教授指出发展社会学系科有结构性、矛盾统一和延展性三种思维和方法,而我国的社会学建设要重新认识学科的结构,结合美国发展契约型教育的经验和中国的单位制遗产,营造一个伙伴群体,培养改良社会的思维、办法和能力,发展社会学作为基础学科的潜力。这样的观点引发了在场老师的共鸣与讨论。

王宁教授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王宁教授的报告题为“关系分配及其文化密码”。王宁教授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的关系分配,是一种独特的第三次分配模式。社会学视野下的收入分配有结构、制度和伦理三种模式,而其财富配置的机制包含了筹码与文化密码。伦理分配包含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两种形式,关系分配即是特殊主义的伦理分配,其基于特殊需要原则、歧视性原则以及血缘关系等关系决定的自愿性义务感。关系有特殊的形式、类型、功能与实质,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密码,其形成的根源在于平等主义分化、关系分配文化以及我国的社会土壤。通过对关系分配的解读,王宁教授指出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一种独特的第三次分配——关系分配,它是市场经济不发达和现代分配制度不完善的产物,因此,我们需要对完善分配结构的问题进行再思考。

 

张文宏教授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的张文宏教授以“社会结构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为题进行报告。张文宏教授提到,社会现代化的定义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人们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涉及各方面的社会变迁过程。这也意味着传统社会变为现代社会包含多种指标。张文宏教授指出,从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社会主要矛盾出发,应该逐步提高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界定标准,以不低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为底线。因此,需要借鉴国外相对贫困测量和相对贫困治理的经验和教训,超越仅仅从经济层面测量相对贫困的弊端,充分考虑社会成员的多层次的需要,解决收入问题,防范返贫风险。

上半场报告结束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夫教授进行了评议。王天夫教授通过现场总结提炼以表格的形式总结了发言学者对共同富裕的讨论,指出分别涉及了个人、结构、制度与文化四个层次,其具有不同的涵义、起源、实施、责任与分配过程社会学学科探讨共同富裕时涵盖各个方面视角很完整、很有启发性。

——下半场——

杨宜勇研究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研究员的发言题目是“富裕是前提,共同是关键”。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且是共产党的初心,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要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杨宜勇所长提到,目前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下共同富裕的问题。在澄清共同富裕的内涵、主题、前提、评价、长期目标与发展过程之后,杨宜勇所长指出,富裕是前提,共同才是关键,需要通过分配结构的重塑着力缩小三大差距以体现“共同”。三次分配不能同等使力,初次分配是关键和根本,再分配是辅助,因此需要调整着力点。结合各方经验,杨宜勇所长指出,既关心绝对数,又关心相对数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更需要需要一体化的、可持续的共同富裕之路

肖瑛教授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主任肖瑛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如何理解权力”。肖瑛教授提到,权力研究有其必要性,我们需要应对权力、利益概念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根基做出一些思考。在综述了西方的权力理论后,肖瑛教授回归中国儒家传统中的权力,通过“权”与“贵”概念的关系,指出“贵”具备的伦理正当性,权力可作为伦理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肖瑛教授还将权力和家的研究联系起来,讨论了当代政府政策和政府行为中权力与伦理的关系。肖瑛教授强调,在具体场景中研究权力的性质时,需要注意对控制权的滥用和扩散。而有关于家庭关系、性别关系与师生关系的探索仍然有待进一步发展。

王天夫教授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夫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思考”。王天夫教授提到,城市的起源和生长过程中涵盖了文化的因素,城乡差异体现了现代城市文化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乡村文化比较过程中生长起来的。在共同富裕的启示下,我们需要重视城乡交流的重要性,关注生活方式的认可和引导,理解清楚城市人现在渴望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考虑进去。王天夫教授强调,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最终应该走到包容而不是隔离和排斥,因此要把城乡的各方面差异做包容性的理解和发展。

杨蓉蓉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杨蓉蓉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健康中国视域下社会融合与人口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基于健康中国行动的背景,杨蓉蓉副教授通过对民族学生到内地流动的健康适应性变化的定量研究发现文化适应的健康影响明显,文化适应策略的健康影响更明显包容并蓄策略健康变好的可能性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毛丹教授对下半场的报告进行了评议指出各研究体现了社会学独到的视野和担当,强调了社会学定量方法要讲求通俗易懂的表达。

最后,陈光金院长再次感谢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参与。论坛氛围热烈,讨论激烈,在诸位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在学理上探讨了共同富裕的问题后,分论坛一“共同富裕的理论探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