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院新闻   ·   正文

社会学视野下的共同富裕理论与战略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成立周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10/19浏览量:来源:


                  

                         

息中心讯|20211017日,社会学视野下的共同富裕理论与战略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成立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正式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李培林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育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援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赵芮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政文校长等领导及各界专家学者共9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开幕式于上午9点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A22会议室正式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王新清副校长主持本次开幕式。

会议伊始,张政文校长首先对各位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致以热烈的欢迎。他提到,此次会议既是表达对各界学术专家和兄弟院校所提供支持的感谢,也是接受各位专家对社会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考核,希望各位学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培养水平提出宝贵的意见。最后,张政文校长预祝本届论坛取得成功,并对学生学术水平的提升做出关怀。

紧接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法学部李培林主任致辞。李培林主任提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但是也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等原因,有着欠缺之处。因此社会学院需要广泛向国内兄弟院校吸纳经验,采众家之长,不辜负党和国家、学生和家长的厚望。同时,李培林主任指出,国家的现代化和共同富裕是当下的重要命题,因此希望本次讨论会能把社会学界对共同富裕的探讨更进一步,贡献出社会学界的力量。

中国社会学学会谢寿光秘书长在讲话中提到,社会学院成立对于中国社会学共同体有着重要意义,并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能够在科教融合上做出最独特的贡献,也希望兄弟院校协助新学院的成长。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冯仕政院长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学建设中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发生深刻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正是应对两个大局的迫切需要。40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成立为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的成立则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力量。因此冯院长表示,希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团结发展社会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做出重大的贡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龚维斌教育长代表毕业校友致辞,龚维斌教育长首先就自己在研究生院的求学经历,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五大教学传统进行了简要介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表达了校友对社会学院发展的美好祝愿,他相信,社会学院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社科院特点的学科发展新模式。

2019级博士生欧阳璇宇同学首先表达了作为一名社会学学子对于社会学院、社会学所的感激之情。他认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学学子们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尽己所能,找寻转型时代社会问题的新的解答,在新时代丰富的实践中,青年学子大有可为。

开幕式最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陈光金所长总结发言。陈光金院长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全体师生,向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与专家学者表示热忱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陈院长承上启下,对专家和学者的发言做出总结,并简要介绍主题发言和分论坛的会议内容。陈院长还总结了社会学院成立一周年来在教师队伍、教学体系和教学组织体系架构建设的成就,但是未来仍旧需要认真落实办院宗旨和目标定位,将社会学院办出特色,办出优势。


主旨发言阶段

主题演讲部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王春光副所长主持。

首先,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邴正教授进行了主题为“非均衡社会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演讲。在演讲中,邴正教授从部分先富到共同富裕、非均衡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富裕问题与调控非均衡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三个部分出发,简要介绍在共同富裕发展中,中国产生的非均衡发展现象。邴正教授提到,伴随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成为新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出现了“非均衡社会发展”的问题。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会产生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相反的结果,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这就是“马太效应”。在中国发展中具体表现为东中西部区域不协调、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收入和财富分配机制有待完善、社会结构不协调。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需要调控非均衡发展推动共同富裕。首先,需要处理好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的关系,均衡发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解决不协调和失衡问题;不充分是绝对的,充分只是相对的,充分发展并不能一劳永逸。其次,需要处理好部分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最后,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本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公平的社会分配和保障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接着,中国社会学学会原会长宋林飞教授针对“新时期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难题与解决路径”发表了主旨演讲,重点阐释在中国共同富裕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宋教授首先提到,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体人民实现了从“普遍贫穷”向“初步共同富裕”的转变,具有全体人民收入不断增长、全国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相对贫困和低收入群体规模较大、贫富分化比较严重等七大阶段性特征。中国“共同富裕不足”也存在两大风险:一是经济风险,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足;二是社会风险,贫富分化容易导致社会结构紧张。

宋教授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共同富裕发展过程中,首先要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合理化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分配关系;其次,改革创新财政转移支付机制,认真总结分税制的经验与教训,进一步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再次,建立城市带动反哺乡村机制,解决城乡差距问题,进一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宋教授创新性提出实施“城乡新贫困扶助”计划,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遗留问题,从城市化的角度关注农村贫困向城市贫困的转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大学生中的农民子弟等潜在新贫困人口所遇到的问题。

中国社会工作学会会长王思斌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发挥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王教授提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和发展目标,共同富裕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状态,是社会成员在经济、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上的富裕。

王教授提到,要重视经济社会政策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通过发展型经济—社会政策增加中低收入者的增收机会、调整财富分配结构、培育就业者的主体性,促进改革红利的共享。同时,王教授指出,实施好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选择,在制度上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均等化。

作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王教授强调发挥社会工作在实施公共和社会政策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需要发挥社会工作科学化、人性化服务优势,增强获得感,普遍建设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促进共同富裕事业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李春玲教授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条件》为主题,站在新发展阶段上,重点分析了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成长状况和未来目标。李春玲指出,在“十四五”的新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新的发展目标,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条件。

本世纪以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充分、不均衡和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中等收入者比重相对较低、内部层级结构不合理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均等三个方面。这三个现状特征说明当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中等收入者比重,调整中等收入群体内部结构,协调区域均衡发展。

李教授强调,十四五时期,中等收入群体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需要从“双维度、多层次标准”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双维度标准”指既要提升绝对标准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更要提高相对标准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多层次标准”是指基于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异,设定不同的中等收入标准。从这两个标准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逐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多层次需求,保障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构建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国家。

开幕式及主旨发言圆满落下帷幕。

撰稿:张芳、秦美平、马墨琳、董美媛

摄影:蓝邮图片社

编辑:张天帅

审校:赵一红、张超、翟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