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天地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讲座回顾|古学斌:行动的田野与实践知识的建构——我的30年在地社会工作实践

发布时间:2025/03/23浏览量:来源:

2025年3月19日18:30-20:30,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邀请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教授古学斌老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教学楼219教室做题为《行动的田野与实践知识的建构——我的30年在地社会工作实践》的讲座,这位深耕社会工作领域多年的学者以生动案例与深刻洞见,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思想盛宴。

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陈涛教授主持。开场致辞中,陈涛教授以“始终在田野,扎根于田野”精辟概括了古学斌教授的研究经历。古学斌教授以“如何打造一个可以好好生活的社区”为切入点,结合自身30年的社会工作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他在社会学与人类学田野到社会工作行动田野的转变过程。通过四个标志性实践案例展开论述:贵州苗族妇女与社区项目、云南农村社会工作与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灾害社会工作实践以及中国农村团体经济实践。他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社会工作的研究并非只是为了做研究而研究,建构理论而建构理论,而是为了实践和服务而研究。

而后古学斌教授系统介绍了行动研究的发展脉络、构成及其与传统研究的区别。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下棋,使同学们以日常化的方式了解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以及第三人称语境下的行动研究。古教授认为做行动研究要学会提问题,行动研究是“边做边学”的方法、是与人民一起对行动中的知识的实用性共同创造,而不是对人民进行研究。古教授强调在社会工作实务中,行动研究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也可以作为一种评估及学习工具,它可以让社会工作者证明自己专业的独特,是社会工作者自我赋权和能力建设的过程,通过行动研究能够在实践研究中认识自己、改进自己的工作、监控自己的成长。

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讲座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如何在书写实践材料时保持客观反思”、“在项目制中如何厘清角色关系”等问题,古学斌教授与陈涛教授结合自身实务经验进行回应。同学们高度评价了古老师的讲座,纷纷表示对行动研究这一范式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帮助社会工作者证明专业价值、提升自我,还在实践中自我赋权和能力提升。

最后陈涛老师做总结,首先高度评价了古教授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卓越贡献,特别是他在农村社会工作中的实践,展现了其深厚的行业经验和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其次,他分享了自己及团队在社会工作研究中运用行动研究方法的经验,强调了这种方法在救灾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它促使团队不断反思并深化理论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解决实际问题。此外,他还探讨了社会工作角色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照顾者到现在的同行者,突显了社会工作在促进个人成长方面的关键作用。最后,他深刻阐述了行动研究的价值,并鼓励学生和同行采用这一方法,以深化对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之间联系的理解,促进更有效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变革。

撰稿:李澄

摄影 :王响

编辑 :张天帅

审核:陈涛、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