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天地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讲座回顾|张劼颖:社会调查攻略:从科学设计到田野技艺

发布时间:2023/11/21浏览量:来源:

信息中心讯|2023年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张劼颖老师做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笃学讲堂第37讲,为老师们和同学们带来了题目为“社会调查攻略:从科学设计到田野技艺”的讲座。本次讲座中,张劼颖老师结合自己在田野工作中的实际研究经验,从“质性研究的基本要义与逻辑”“研究设计与计划的提出”“田野工作的执行与完结”“材料的分析与写作”四个方面进行了对质性研究的调查工作的讲解,说明了社会调查如何穿越学院与田野,在理论与经验现实中往返。本次讲座由社会与民族学院赵亮员老师主持。

讲座的开始,张老师提到,她认为做研究更像是一门手艺,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并在经验、实践和理论间往复,从而达到优秀研究的标准。

一.质性研究的基本要义与逻辑

张劼颖老师首先强调我们要关注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个好的研究应该是科学的设计与田野技艺的结合;其次,我们要注重研究过程中的灵活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做到“在理论与经验现实之间往返”;并且,在质性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研究的科学性,即“研究以及呈现的成果能否说明研究的目标问题”,需要从问题意识、理论框架、研究问题、研究进路、方法、材料、分析、理论讨论的逻辑性等方面去考虑。

接下来,张劼颖老师详细地从“科学的设计与执行”与“田野的技艺”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科学的设计与执行”需要框架与方法、精密地论证以及具体的蓝图辅以生动的想象。“田野的技艺”则具有实践性、灵活性等特点,需要我们具备研究经验和生活体验。

二、研究设计与计划的提出

张劼颖老师首先从研究的顺序上开始讲起。在提到研究主题时,张老师以“电梯60s问答”为问题设问,让同学们在60秒内介绍自己的研究,并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从个人爱好的利与弊、追随导师的研究方向的利与弊两方面讲解了研究主题应该如何产生这个问题。她提到,从个人爱好出发确定研究主题,好的一方面是节省了参与观察与沉浸式研究的过程,存在问题的一方面则是不能够完全保持客观理性的观察支点;而追随导师的研究方向确定研究主题,好的方面是可以快速地进入到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并且可以得到导师更多的帮助,存在问题的一方面则是这个命题是否真的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话题,研究者有可能缺乏能动性。张老师着重强调,研究主题应该来源于个人的兴趣与实践经验,而非单纯地追求学术成果,在此过程中不能没有理论但不能耽于理论。接下来针对“如何提出好的研究问题”这个问题,张老师强调研究问题是做研究、写论文最核心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主动培养自己的灵感与敏锐度,从理论学习与大量的阅读中积累知识,以及张老师也从自己的童年生活和研究方向的确定列举了生动的例子来讲解我们需要回到生活,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并且注重自己好奇、不安、愤怒、关心、触动、习以为常等感受,还应具有历史维度的视角。第三部分,张劼颖老师从将感兴趣的方面“翻译”到学术领域、以及树立学术意识与关切,关注目前比较活跃的子领域等方面讲解了“研究议题”应该如何确定。第四部分,张老师阐述了“研究问题”的含义,她提到,研究问题的提出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在调查中、写作过程、发表过程中都可以修改。

接下来,张老师从想象越具体越好、允许调整与修改以及在不断地回溯、调整过程中形成研究方向这三个方面讲解了研究计划的提出。之后,张老师询问了同学们研究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每一位同学的回答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与改进的方法。张老师总结道,一个优秀的研究计划的设计需要从目的、主题、研究问题、文献回顾、方法与工具、田野、意义与价值、预算与伦理等多个方面来搭建基本框架,以及强调了需要重视逻辑的适配来回应对于贯穿研究始终的科学性要求。

三、田野工作的执行与完结

在开始调查这个阶段,张劼颖老师询问了同学们在进入田野调研时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同学们鼓励并且给出了建议。张老师指出,在这些困难与挑战中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并且通过“曲线救国”等形式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接下来,她从建立联系、建立关系、向上研究与向下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张老师强调了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研究者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反思、调整,不断地去调整与被访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展示了自己做调研时的照片,从“从进入到融入”“自我呈现”“知情同意”等几个方面用自己采访拾荒者的经验去为大家在田野调查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接下来,张老师介绍了一些具体的田野技艺。

第一个技艺是“观察”,张老师介绍了同学们以往涉及比较少的“访谈辅助的观察法”,包括从摆设、穿着、身份、风格、家庭关系等方面去迅速地获得受访者的背景信息,来实现对访谈材料的交互理解与再次验证,让访谈材料更加可靠和实现信息意义最大化。张老师还通过自己在垃圾焚烧厂的设施观察以及对垃圾分类的设施以及宣传的观察介绍了“对环境设施、物质的观察与记录观察法”,有助于直接帮助研究者得出结论。

第二个技艺是“访谈”。张老师首先询问了同学们对于好的访谈的标准的理解,然后从信息的质和量两方面来规范了好的访谈的标准,并且提供了请教、聆听、倾诉、掌握访谈节奏的具体方法,以及需要对比求证、保持敏感等等。

对于“记录”,张老师首先强调了记录的重要性,并且将记录分为笔记、日志、阶段性总结三种类型,还提到需要“趁新鲜”及时复盘自己当下的感觉,来保证自己独特的灵感的产出。

第三个技艺是“交互分析印证”,张老师首先提到交互分析有观察与访谈的交互、访谈不同内容的交互、不同访谈的交互、不同访谈对象的交互、既有研究的交互等类型,然后举例说明在研究中需要研究者在信息之间建立联系,画图,找线索来发现信息的矛盾之处、重复以及收获意料之外的惊喜。

接下来,张老师以“虚拟民族志”为切口,去详细地讲授了田野工作的方法。首先,张老师从定义方面做了强调在线访谈法不等于虚拟民族志;以及虚拟民族志也十分需要注重科学性,包括从案例选取、研究方法、研究问题等方面分析路径的适配性以及信息的真实准确性。

对于“田野中的角色与关系”这个话题,张劼颖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解了在田野调查中研究者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人设塑造与隐藏,但仍然需要注重角色便捷与尺度的调整,以及强调了田野调查中研究者与受访者存在一定关系的界限与压力,需要让受访者知情并且获得知情者的同意。

在调查结束后以及延续的阶段,张劼颖老师提到,我们应该从经验现实回到学术语境,从回溯研究计划、倒推写作方案、以及调整三个方面去评判材料的积累是否足够这个问题。

四、材料的分析与写作

首先,张劼颖老师阐释了调查与写作的关系并非机械的、截然分开的,以及发现可能产生于调查之中,张老师还强调了通过记录与阶段性记录才能保持一个新鲜的感觉,因此记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接下来,张老师讲解道,资料的分析与书写是一个不断往返的过程,从调查中的学术思考返回,去比照理论与问题;以及在写作中进行经验回溯,调动、唤醒自己的体验和感触。最后,张老师强调,研究者不应被理论束缚,让调查材料成为理论的注解,也需要加入自己的灵感与思考。

讲座的最后,赵亮员老师表示了对张劼颖老师的感谢,同学们纷纷表示从本次讲座中获益良多,向张老师致以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