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7日下午2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伯君老师做客社会与民族学院笃学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民族文献语言学研究法概要”的研究方法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社会与民族学院赵亮员老师主持,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讲座开始,孙老师讲述了民族文献的定义和民族古文字的分类,并在学术史的脉络中指明了民族文献语言学的学科定位和目标: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国各少数民族古往今来的古代文字与文献,为“绝学”的传承、语言文字理论的建设、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供素材。
接下来,孙老师指出,民族文献语言学研究法是开展研究的基本功。孙老师结合实例,分别讲述了民族文献语言学研究的几种基本方法。孙老师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启发在座同学。
“番汉对音研究法”是借助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音材料分析汉语古音的音值和音类的方法。孙老师运用丰富的汉藏语对译实例,详细讲述了利用番汉对音资料研究番语和汉语的立论基础。存世各种古代民族语对音文献中有很多涉及“此方无”音节的标音,这些字例不仅可以反映两种语言之间语音系统的差异,而且能够反映该民族语中所不具备的音节结构特征,对于没有现代语言可资参考的“死语言”的拟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考据学方法”和“因声求义”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有着密切关联。孙老师指出,“因声求义”的方法在西夏语文的考释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尤其是通假概念的提出,更是为推动西夏文献的解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考据学方法也要求运用传统文献学中的校勘方法进行研究。将西夏文和汉文文献对照阅读,考证文献中汉字读音等基本信息,正是传统考据方法的题中之义。
“韵脚归纳法”是归纳诗文押韵的韵脚来研究民族语和汉语韵母系统的方法,也是整理汉文古文献常用的方法。“历史比较法”则是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复原古代语言的面貌,并建立一群语言或方言的亲属关系和演化谱系的方法。孙老师分析学界对契丹语族属的不同观点,展现了运用历史比较法开展语言演化研究的具体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吴乔老师对报告作了评议,并与同学们结合在田野调查中的丰富经验以及历史文献的阅读就“弱水”一词在民族语言互译中的多种可能性做了讨论。对同学们提出的民族语言中的韵律与美感、西夏文文本的解读和语法研究等问题,孙老师也一一做了回应,并与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本次讲座最终圆满结束。
撰稿:杨若航
摄影:李嘉琪
编辑:张天帅
审核:赵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