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讯:2022年11月18日14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与民族学院特聘教授何星亮研究员做客社会与民族学院笃学讲堂,在线上为我校学生带来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学习二十大报告的体会”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社会与民族学院韩芸副教授主持,社会与民族学院主办,社会与民族学院信息中心、社会学社协办。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国式现代化”是二十大报告中的关键词和重要理念,何老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这个话题,向同学们分享学习二十大报告的体会。
首先,何老师为我们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从社会制度和本质的角度提出的概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现代化,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从理论创新的角度出发,何老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理念是建党百年来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建设的高度概括和理论升华。建设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代领导人都强调建设现代化的新中国。如毛泽东早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先后提出“三个现代化”和“四个现代化”概念。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四个现代化”理论,并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毛泽东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提出的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和内涵,全面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和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推动中国逐步实现从追赶时代到与时代并行、再到引领时代开创未来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进入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归纳总结100多年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并创新理论,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从理论上升华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接下来,何老师向我们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一论点。毛泽东早在上世纪上半叶便强调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文化自信”的理念。“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历史和文化传统及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是在古代中华文明发展道路基础上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当代中国人继承和弘扬祖先的创新精神,在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了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创造了与西方文明不同“人类文明新形态”。
放眼当下,何老师提到,“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和方向。目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 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只有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推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而当我们把眼光扩展到世界,“中国式现代化”也能够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准则。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较“西方式现代化”具有更多的长处和优点,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美好追求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在相互交流中保护自己的特色,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事实表明,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而是多条道路并行发展的。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
何老师最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目前是正在进行时,还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并不属于国外学者所说的纯粹的“回应型”现代化模式,而是“回应——创新”型的现代化。发展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重要“社会现代化”,更要重视“人的现代化”。相信在建国一百周年之际,“中国式现代化”将发展、完善成为世界上最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模式。
何老师是第13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曾任第十届、十一届和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在讲述过程当中,何老师展示了许多会议照片,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视觉体验,也让我们通过他亲切的介绍,感受到了何老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努力和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的热忱。
最后,讲座在何老师与同学们的问答中结束。
撰稿:林欣然
摄影:郑淇壬
排版:张天帅
审核:韩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