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民俗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
(一)民间文学
方向、特色: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学术史是学科研究的基础与重要领域,民间文学学术史的梳理有助于对本学科学术成果的评论以及学科的时代背景,学科建设、学术会议、学术组织、课程教学等学术活动的记录。尤其是结合本所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学术史的梳理更是有其特色与意义。其包含民间文学不同文类学术史的梳理,如史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不同民族间民间文学的互渗,以及整体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学术的发展。它可以为民俗学、中国文学及其他学科提供一定的学术参照。
(二)口头传统
主要研究中国多民族文学中的口头传统部分。它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主要涉及各民族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传承的口头传统及其相关的文学现象,包括口头传统研究的对象、性质、功能、结构,口头传统的主要文类及其文本类型,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的关系,口头理论与口头诗学,口头传统在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过渡中所发挥的作用等;同时研究调查和分析现存各类口头传统事项的理论与方法论。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针对某一族群的口头传统进行个案调查和研究。
三、2023年民俗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导师
(一)毛巧晖
毛巧晖,女,汉族,山西襄汾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方室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民协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表论文(近三年的代表性成果,所列均为独著)
《采风与搜集的交融与变奏:以新中国初期“忠实记录、慎重整理”讨论为中心》,《民俗研究》2022年第5期。
《延安文艺与少数民族文学的兴起》,《民族文学研究》2022年第4期。
《记录与保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构建文艺通俗化实践的图景》,《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
《文化观念与技术变革:嫦娥神话文本演进的关捩》,《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陶立璠学术研究谫论》,《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6期。
《“白蛇传”故事讲述中的话语嬗变与文化共生》,《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时代话语与知识建构:以1918-1966年“花儿”的搜集整理为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3期。
《地方性、地方感与地域认同——曹雪芹传说的文化生产路径之考察》,《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知识生产:以曹雪芹传说为中心的讨论》,《红楼梦学刊》2020年第6期。
《英语世界中的盘瓠神话研究述评》,《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民俗艺术研究之嬗变》,《民族艺术》2020年第4期。
《从解放区文艺到人民文艺:1942年—1966年革命民间文艺对人民性的凝铸》,《华中学术》2020年第2期。
《民间文艺如何在融媒体语境下自我重塑》,《中国文艺评论》2020年第7期。
《郝苏民与新中国民间文艺:“在场者”的历史表述》,《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4期。
《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以<民间文学参考资料>为中心的考察》,《民俗研究》2020年第1期。
编著专著
毛巧晖:《涵化与归化——论延安时期解放区“民间文学”》,独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该书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二等奖。
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2018年学苑出版社出版修订版。该书获得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
毛巧晖陈勤建主编:《新编民间文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毛巧晖王宪昭郭翠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民间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毛巧晖:《记忆、表演与传统——当代文化语境下安泽文化寻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毛巧晖等:《北运河民俗志》(三卷),前两卷由中国戏剧出版社于2019、2020年出版,第三卷由学苑出版社2021年出版。
毛巧晖:《盘瓠神话研究学术史》,学苑出版社2020年。
主持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1949—1966)”(项目编号:13CZW090),2013—2018年,结项优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中国70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项目编号:20BZW190),2020—2025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基础学者资助计划“新中国七十年民间文学学术史”,2020—2024年。
北京市宣传部重大委托项目“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及民俗志编纂”,2018—2023年。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委托项目“孙河古镇保护与文化资源研究”,2016—2017年。
云南省教育厅“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发展研究”,2019—2022年。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工程《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北京传说卷》编撰,2021—2022年。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我们的节日”专题调研项目“京津冀地区端午节的传承与变迁”,2021—2022年。
北京市文联2021年文学艺术创作扶持转向基金一般项目“革命歌谣研究”,2021—2022年。
获奖情况
2007年、2010年分别获得中国民间文学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16年获得中国民间文学民族文献研究所优秀学术成果奖、2021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术成果一等奖。
(二)高荷红
高荷红,女,汉族,1974年3月出生,黑龙江省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理论室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先后承担课题三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满族说部传承研究”(2009-201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满—通古斯语族史诗研究”(2018-2023)、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史诗百年学术史”子课题。研究方向为满族说部、口头诗学、东北少数民族史诗。出版专著多部:《满族说部传承研究》(20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口述与书写:满族说部传承研究》(2017,暨南大学出版社)、《满族说部“窝车库乌勒本”研究》(201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傅英仁与<东海窝集传>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合著)、《杨关赵三姓民间文本译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合著),共同主编论文集《哲勒之思:口头诗学的本土化实践》(2017,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发表论文(2017年至今)
高荷红:“讲述与书写:以杨久清《亢三》为例”,论文,10千字,《满语研究》2017年第2期;
高荷红:“关键词:满族说部”,论文,5.8千字,《民间文化论坛》2017年第5期;
高荷红:“嘴茬子”与“笔头子”:基于满族“民间故事家”傅英仁的建档研究,论文,12千字,《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1期;
高荷红:马亚川讲述的女真萨满神话,《满语研究》2018年第2期;
高荷红:讲述还是书写——非典型性的满族民间故事家,《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3期;
高荷红:民间文学创作年代推衍:基于“窝车库乌勒本”氏族与婚姻制度的解读,《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高荷红:“本土化”和“走出去”的萨满史诗研究——评《〈乌布西奔妈妈〉研究》英文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高荷红:从概念到文本:《集成》前后的“摩苏昆”,《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年第5期;
(二)外文论文
“Manchu Shamanic Epics in the Wochekuwuleben”. edited by Naran Bilik—Mihaly Hoppal and Jason Yu-xiao Long with the assistance of Zhou Lei,Shamanistic Scopes in a Changing World,Budapest—Guiyang.2015;
编著专著
高荷红:《满族说部传承研究》,专著,26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高荷红:《口述与书写:满族说部传承研究》,专著,265千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
高荷红:《满族说部“窝车库乌勒本”研究》,37.1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宋和平高荷红译注:《满族杨关赵三姓民间文本译注》,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年;
宋和平 高荷红:《傅英仁与<东海窝集传>研究》,44.5万字,社科文献出版社,2021年;
编著:
高荷红共同主编论文集一部《哲勒之思:口头诗学的本土化实践》(与罗丹阳合编,40万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7年);
主持项目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基金“口述与书写:满族说部传承研究”,已结项。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满—通古斯语族史诗研究”立项,在研,项目批准号18BZW201。
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史诗研究百年学术史”子课题“中国史诗研究搜集史”,在研。
获奖情况
专著《满族说部传承研究》获民族文学研究所科研成果奖。
三、朱刚
朱刚,男,白族,1980年出生于云南大理,博士。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全国少数民族服饰保护传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副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咨委;历任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洛德学者,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研究领域包括民俗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口头传统、民族学等。
发表论文
2005年12月: 文章,《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综述》,《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6期。
2005年8月: 资料,《石龙村白族民俗文化的若干变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结项报告丛编第18卷。
2006年6月:论文,《同比外国,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中国社会导刊》(总126期)。
2009年3月:译文,[美]约翰·弗里著《如何阅读一首口头诗歌》,《民俗研究》2009第1期。
2010年12月:论文,《从传统到个人:石龙白曲的传承机制及口头诗学法则探析》,《民族艺术》2010年第4期。
2011年11月:译文,[美]艾利奥特·奥林著:《图腾制度及再议美国远征军》,《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
2012年7月:论文,《新民俗学之后?──2010年国际民俗学者组织暑期学校巡览》,《中国民俗学》2012年第1辑。
2013年4月:论文,《口头传统视域中白族民歌的田野研究——以剑川县石龙村的白曲界定及民俗阐释为例》,《民族艺术》2013年第2期。
2013年2月:论文,《民俗学的理论演进与现代人文学术的范式转换》,《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2013年12月:论文,《以语言为中心的民俗学范式:戴尔海默斯的交流民族志概说》,《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6期。
2014年12月:论文,《从语言转换到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现代民俗学的学术史钩沉》,《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6期。
2015年2月:论文,《当代民俗学“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理论背景、发展轨迹及概念解析》,《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1期。
2015年6月: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研究的时空维度——以云南剑川白族的石宝山歌会为例》,《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3期。
2015年12月:论文,《白曲演述传统与诗行观念——白族山花体民歌的民族志诗学反思》,《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2017年9月:论文,《“一带一路”战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
2017年10月:论文,《从“社会”到“社区”:走向开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界定》,《民族艺术》,2017年第5期。
2018年12月:论文,《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例》,《民族文学研究》2018年第6期。
2018年12月: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以越南富寿省唱春项目的名录转入为个案》,《民间文化论坛》2018年第6期。
2019年12月: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史考述——基于《建议案》和《“代表作”计划》的双线回溯》,《青海社会科学》2019年第6期。
2019年12月:论文,《交流诗学(关键词)》,《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6期。
2020年10月: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史考释——基于从马拉喀什会议到《“代表作”计划》的演进线索》,《民俗研究》2020年第5期。
2021年12月:论文,《交流诗学及其在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中的应用》,《民族文学研究》。
编著专著
2004年9月: 合著,《柯尔克孜族——新疆乌恰县库拉日克村吾依组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合译,[美]阿兰·邓迪斯主编:《西方神话学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4月:合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稿汇编》,外文出版社2012年版。
2015年3月:专著,《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年10月:合著,《野有蔓草(大理石龙民间故事集)》,商务印书馆。
主持项目
2016-2022:《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2019—:《交流诗学:口头传统研究的新趋势》,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资助项目。
2021:《中国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可行性研究》,海南省文旅厅委托项目。获奖情况
2012:“洛德学者”,美国密苏里大学口头传统研究中心。
2016:“访问学者”,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2018:“培训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2019:“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宣部。
2021:《哈佛燕京学社与中国口头传统研究的滥觞——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为例》(论文),民族文学研究所科研成果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