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招生信息   ·   硕士生   ·   正文

社会与民族学院2023年招收民族学与人类学硕士研究生简介

发布时间:2022/09/21浏览量:来源:

一、民族学

民族学以人类社会民族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开展中国民族理论、经济、社会、历史、语言、生态、文化、文献以及新疆、西藏和世界民族等学科基础理论与应用对策的研究,着重培养相关专业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我校民族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学术传承和和鲜明的学科特色,汇聚了一批享誉中外的名家名师,如包尔汗、翁独健、牙含章、费孝通、傅懋勣、杨堃、王静如等,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科研阵地和民族学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很多研究领域处于学术界领先水平,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民族学科研、教学岗位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国际国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本学科有民族理论、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等多个专业,各专业设有多个研究方向,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拥有王延中研究员、丁赛研究员、陈建樾研究员、周少青研究员和周峰研究员等多位博士生导师,以及二十余位硕士生导师。

2023年,民族学学科大口径招生,涵盖中国少数民族史、民族理论、民族学三个二级学科。

1.中国少数民族史

(1)专业介绍:

我校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历史悠久,学术底蕴深厚。学科创建之初,汇聚了翁独健、王静如等一批民族历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家,培养了大批民族史研究优秀人才,是中国民族史研究、教学的重要中心阵地,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较大影响。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指导,以中国历史研究的理论、资料和方法为学科基础,同时注重借鉴、利用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展开研究,研究范围包括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中国古今民族的族别史、各个地区的民族史、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专史以及民族关系史。目前本学科师资力量精干,研究实力雄厚,学术积累丰富,研究领域宽广,设有中国古代民族史、中国近现代民族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区域民族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史等多个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从先秦至清代前期各个历史时段的民族史研究,侧重从中国古代整体历史背景的视角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广泛涉及与民族问题相关的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研究领域。

(2)招生导师介绍:

彭丰文,女,1972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历史室主任,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招生方向为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领域侧重于中国古代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出版《先秦两汉时期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两晋时期国家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边政研究》等学术专著3部,在《民族研究》、《史学集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加国家级、院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1项。2019年获中国社科院第十届(2019)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0年获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优秀科研成果奖。

2.民族理论

(1)专业介绍:

民族理论专业以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既从总体上对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研究,解释民族现象并发现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又重点研究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正确解决和处理民族发展、协调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政策举措、法律制度等。主要研究方向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研究、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问题,包括中国共产党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理论与政策、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及成功经验与教训、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2)招生导师介绍:

刘玲,女,1981年出生,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民族理论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理论与民族法学。招生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法治体系研究。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完成中共中央组织部、统战部、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委托交办课题10余项,在研重点课题4项,分别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委托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规划项目子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涉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等内容。

3.民族学

(1)专业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是全国最早设立民族学研究室的学术机构,也是最早招收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机构。作为民族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民族学专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秉持民族学人类学不同学术流派兼收并蓄的学科发展理念,以解释和解决中国社会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民族问题为目标,以实地调研为主要方法。培养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实行导师组集体培养和导师负责制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同时注意发挥硕士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研究方向包括理论民族学、应用民族学和世界民族与海外民族志。应用民族学研究方向主要是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研究,包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研究、民族工作研究、新疆研究、西藏研究、文物文博、群体与组织的民族志研究等,主要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民族和宗教工作,但并不限于这些领域,也可以为社区、企业、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提供相关工作的决策咨询和项目评估服务。

(2)招生导师简介

孙嫱,女,1983年生,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新疆历史与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与本年度招生方向为应用民族学,包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城市多民族互嵌社区建设研究、西北少数民族社会与文化研究。研究成果:出版个人专著4部,独著2部,合著2部,在《民族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先后完成多项中共中央组织部、统战部、国家民委、教育部等部门委托交办任务及课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民委委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规划项目子项目等共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规划项目等10余项。

二、人类学

国家级研究培养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开设的人类学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中心,对包括民族现象在内的人类文化及其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涵盖历史人类学、生态人类学、宗教人类学、亲属制度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影视人类学、企业人类学等人类学重要分支学科,重点关注社区、家庭、宗族、婚姻、亲属制度、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生态文化、节庆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学理论方法以及中外人类学学科史比较等研究领域,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开展人类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着重培养研究型与应用型并重的优秀人才。本学科现有何星亮研究员、刘泓研究员、张继焦研究员和曾少聪研究员等4位博士生导师,十余位硕士生导师。

2023年,有两位导师招生,招生方向为文化人类学。

1.刘海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研究》编辑部研究员,人类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2020年10月被评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专长为历史人类学研究和中外人类学学科史比较研究,重点关注“中外历史人类学理论方法”“中外民族志范式形成发展”“区域社会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等研究领域。遵循“坚持发扬中国优秀学术文化传统,努力开拓学术研究国际视野”的治学理念,倡导“民族志与人类学区域研究相结合”的治学方法。主要代表作有专著《美国民族史学》(42.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等。独立申请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课题2项(1项结题,1项在研)、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课题1项(结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课题2项(结题)。在《民族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论文20余篇。2010年获国家民委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类),2015、2018、202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类),2020年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编辑”。

刘海涛研究员招收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为文化人类学。导师有较多学术积累的领域为: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外人类学学科史比较研究。历史人类学研究,注重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相结合,注重民族志与人类学区域研究相结合,基于历史人类学理论和视野提出问题、展开研究;中外人类学学科史比较研究,主要基于相关文献资料,追踪中外人类学学科的历史发展与前沿动态,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和总结人类学理论方法。

2.吴乔,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人类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生态人类学研究室负责人。研究领域:宗教人类学、亲属制度人类学、影视人类学。做过较长时段田野的民族/族群:花腰傣、摩梭人、达斡尔族、坳瑶、塔吉克族。专著、人类学纪录片、论文三种体裁代表作分别为:《宇宙观与生活世界》(50万字)、《难产的社头》(80分钟)、“信仰原理、路径依赖与文化屏蔽”(2万字)。《宇宙观与生活世界》获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难产的社头》获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之“北京民族电影展-首届中国民族题材纪录片回顾展”银奖,暨“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保存奖”(2015/4) ;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学会奖”一等奖 (2015/8);入选第八届台湾国际民族志电影节(2015/10);入选第十五届(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电影节(RAI Film Festival)之“Film Festival Library”(2017/3)。

吴乔副研究员招收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方向为文化人类学。导师有较多专业积累的领域为宗教人类学、亲属制度人类学、影视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