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推进学院融合发展,深化学科建设,构建协同育人和科研创新平台,加强对应所(院)与学院的联系、促进教师之间交流,社会与民族学院于2024年1月18日下午,在良乡校区研教楼二层社工实验室成功举办了2024年新年座谈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校长张政文,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新清,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树辉莅临座谈会现场看望到场嘉宾,对学院举办新年座谈会表示热烈祝贺。对应所(院)及学院领导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学院院长陈光金、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学院执行院长赵一红、副院长李原,学院对应所(院)教师代表,对应所(院)秘书代表,学院专职教师及行政人员代表,共二十余人参与了座谈会。
张政文校长代表学校表达了对到场嘉宾的新年祝愿。他肯定了近年来科教融合、院所融合取得的成就。他指出,社科大近几年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所里学术大家、专家学者的支持,推动科教融合也使学院专职老师获得了很大提升。2024年,学校进入全新阶段,双一流大学建设、本科合格评估、深度科教融合等战略任务需要落实,各所和学院内部教学系建设等工作也至关重要。学校今后发展建设也要与各所密切协作,如新建实验室,未来可以推动所里、学校和学院三方共建。今后学校也将更加紧密地依靠各所的支持,把学院办好。
座谈会开始后,与会嘉宾一同观看了“社会与民族学院2023年度成果总结”视频。视频分为五个篇章,全面介绍了学院2023年度在师资、学术、培训、教学、科研、党建、学工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获得各位嘉宾的称赞和好评。
座谈会由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学院院长陈光金主持。他首先发言表示,四个所(院)和社民院五家是一个大家庭,对一年来“四位一体”教师和行政人员付出的辛劳表示感谢。
他指出,学院“多元汇流”,是决定学院风格底蕴和发展前景的基础。社民院前身是社会学院,再之前是原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系、民族学系、少数民族文学系和社工中心,历史悠久。目前4个研究所教师加专职教师,形成80多人的教师队伍。从社会学院到社会与民族学院,工作过程中有诸多磨合。目前本硕博一体化教学体制、教学结构、教育结构、培养结构已初具规模,大家共同努力会使它变得更具生机和活力。
从全国来讲,学院还是新成立的学院,体制和建制上还有一定距离。但学院已经走上了航程,还要坚定走下去。推进科教融合、院所融合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老师们认同与归属感提升。聚在一起交流,也是应党组要求加强跨学科合作,使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能够更好达成共识,是非常有必要、有意义的。
陈院长还谈到学院学科建设需要遵循的方向。学科建设要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央要求出发,为人民群众需求服务,这也是我们办学的特色、理念、立足点和发展模式。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以及对社会建设工作的战略部署,给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提供了机会。作为先前的舶来学科,我们更要将社工专业发展推进到党和政府的需求上来。社会心理学对育人有重要作用。正如之前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一样,随着社会心理问题凸显,社会心理学也越来越成为显学。时代变迁中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生命观和心态的变化,都需要党的部门和教学部门协同努力,把学生心理建设好,把他们培养成心智坚强坚韧的人。
学院执行院长赵一红代表学院专职老师,对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她谈到,老师们边干边总结,学院在没有其他可借鉴经验的条件下,从一所到四所融合,探索出了发展道路,学科建设成绩斐然。2019年底社会学院承担起社会学本科教学工作,今年社工本科也将正式招生,博士点申报已进入相关议程。社工和社会学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初见雏形,成为学院两大支撑点。
今后学院还将继续依靠院所融合推进发展和管理。2023年是学校稳步向前的一年,本科评估是重点工作,院里高翔院长、赵芮副院长也很重视。学院将继续开展本科教学、课程教材等梳理和整理,希望大家给予进一步支持,在学院领导带领下取得进一步成绩。
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谈到了“四位一体”教师在学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作为社科院的培养单位我们有很大优势,所里教师担任了巨大工作量,上课也很用心,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很高。下一步要增强科教融合、院所融合的进程和深度,还需进一步调动“四位一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教师们对学院的归属感。可在更多在政策细节上做好沟通,如研究和完善社科院、社科大教师的绩效考核、创新准入机制中对教学工作、科研成果的评价,对岗位、专职等不同类型教师分别分类进行激励,以更好协调教学与科研。要继续发挥所(院)秘书在管理环节的重要作用,加强所(院)与学院除学生培养之外的管理联系,促进深度融合。
学院副院长李原谈到了学院的重点和中心工作。一是本科教学评估,是这两年学校和学院工作的起跑线和生命线。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和之后双一流建设互为联系。所里老师讲课教评很高,具备自己的风格,也要注意评估的要求和标准,与之进行匹配,如课程大纲修订、教学规范、试卷评阅规范等要求。二是重视学位论文答辩和匿名评审,坚持不懈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论文水平。三是建立实习实践、田野课堂对接机制。与所(院)继续对接第二课堂,为本科和研究生提供实习机会,联系推荐田野课堂调查点并提供学术指导支持。她同时表示,社科院及社科大也在研究推出鼓励“四位一体”教师的重要举措,如设计院教育教学奖项,希望届时各类教师积极向学院申报。
接着,与会所(院)和学院专职教师,纷纷结合自身教学与工作实践,发表了对学院建设的见解和看法,回顾学院发展、共叙学院当下。
来自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陈建樾老师对学校和学院提出了制度设计的改进建议。他认为,科研院所有其特殊的地方,一方面可参考其他双一流高校进行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另一方面应更多结合社科院办学实际制定政策,节省相关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也建议学校逐步转变行政化办事方式,继续考虑教师和工作实际,增加学院的自主性。
来自民族文学研究所的纳钦老师从“齐心”和“育人”两个方面展开座谈。一是建议学校针对一所对应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实际,加强学科、人员的统筹规划,目前情况下可更多开展培训,促进教学、学位等工作规范化、系统化,增进沟通交流。二是更加专注学术和育人特色。在入体系的同时,对社科院小众、冷门绝学学科方向予以保护。还要用制度留下好的老师,以知识的更新和创新吸引学生。
来自社会学研究所的朱迪老师谈到指导学生的心得体会。她认为学生指导能够使科研人员有更多的获得感,指导过程中也应将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导师指导真正纳入到导师的科研工作框架。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关注学生的学习、就业、实习,并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支持。
来自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吴晓东老师认为,社科大办学要发挥学科科研人员数量多、科研能力强优势,也要持续进行规范化。本科教学应注重知识的规范化、系统化,打牢专业基础,研究生教学应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要相信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科研强的研究人员更能成为好老师,需要经验积累和磨合。建议灵活人事、考核机制,可创设科研人员挂职教师等制度,促进老师教学、科研的双向提升。
来自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蒋尉老师谈到科教融合育人的传承。如名家讲坛模式是社科院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特色,注重田野调查培养和学术活动参与是第二课堂的资源优势,这些都可以将科研人员的项目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术资源。保持传承的同时也要完善相应体制,注重行政方面的效率和提升。
来自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张叶青作为所(院)秘书的代表,谈到了学院和所里行政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学院成立以来,社发院主要从导师队伍建设和指导、联系田野课堂调查点、鼓励学生参与学术活动、设立专人负责行政工作方面与学院密切配合。也建议学校考虑根据社科院不同所(院)规模、招生规模等,设置相对灵活的行政制度和财务制度。
学院院长助理赵亮员谈到学院在科教融合、院所融合中能够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一是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信息沟通机制要继续加强,整合科教融合院所更多资源如科研课题、实习实践的机会,支持学生成长成才。二是大学、学院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融合沟通机制需要继续完善,更好支撑教师们教书育人工作。
学院专职教师陈涛谈到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问题。近年来学位论文评审要求提高,各高校都努力提高论文质量。有的高校针对不同专业,包括专硕,开设了论文写作课程,课程形式为讲授式或案例式,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论文质量,值得借鉴。
学院专职教师韩芸谈到专职和岗位教师在教学方面的优势与配合。她以“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团队为例谈到了在课程中分别发挥的作用。岗位教师研究深入,课程内容受学生欢迎度高;专职教师了解教学规范,经验丰富,擅长课程设置和大纲撰写,合作过程也能提升专职教师的科研能力。她还谈到教研室建设,建议教研室定期开展互动,探讨教研室老师优势和时间分配,怎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既满足学生要求,又满足老师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还可对相关制度建立予以充分研讨和调研。
学院专职教师周少贤回顾了学院发展。学院从2017年政法学院的一个专业发展到现在拥有体系完整的组织平台,给岗位和专职教师都带来了信心。也希望今后有更多类似的交流和研讨,发挥同学科、同专业教研室的作用,以完善学科建设,促进专职和岗位教师需求与资源的对接。
座谈会过程中,大家谈思路、谈感想、谈举措,针对学校和学院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展开热烈的研讨,形成了许多有见解、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陈院长谈到了本科教学评估对于“入主流、入体系”的重要作用。研究生教育是传统,本科生基本要求也很重要。从教育系统来讲我们还没有真正入体系,也还面临赶考,否则不仅在学院声望上,而且在生源和学生毕业后就业上都会受到巨大影响。学院目前1+4体制下,各学科应在关键时期理解大学、学院的措施并给予支持。所层面支持不只是派了老师,也包括在能承受前提下财、物各方面支持。工作上也不是你干你的,我教我的,要共同研究改进教学质量、提升两个课堂水平。包括很多看似琐碎的问题,像如何发挥试卷评语作用等,都是教学评价中值得探讨的环节。
与会老师也深入讨论了教学系、教研室的作用。目前教学系、教研室主任原则上是由行政正高、在学术上影响力更大的老师担任,主要把学术关、质量关。副主任负责具体教学事务开展和协调。教学系、教研室薄弱会影响到教师对教学的熟悉和掌握,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明确权责分工。
与会老师还对学生培养中论文写作课程开设达成了共识。在学位论文要求日趋严格的情况下,专门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很有必要。不同专业论文研究方法不同,准备时间不同。是否有足够的前沿写到文章里,文献综述是否和研究主题紧密关联,这些问题都很关键,要专门加以训练。可包括论文写作课、研究设计课甚至文献研究与收集课,这些都属于通用知识,要重点予以关注和安排。
座谈会最后,学院领导对到场嘉宾为学院发展的谏言献策,表示衷心的感谢,学院将对这些宝贵意见予以梳理、总结和落实,会议在热烈和融洽的氛围里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