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院新闻   ·   正文

医路相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医务社工课程实习实录

发布时间:2021/06/08浏览量:来源:

 2021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2020级选修医务社工的同学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进行医务社工课程实习,实习期间同学们观摩科室交接班、跟随主任查房、查阅患者病例、请教管床医生、深入访谈患者,并开展了“从零介入,爱医同行”、“伴你同行——家属互助”、“种下希望,传递感恩”、“健康宣教答疑视频”为主题的四项小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病人感受到医务社工的帮助,增强抗病的信心和力量,在巩固医患关系的同时,帮助同学们提高医务的实务工作能力。

图:同学们跟随医生交接班和查房

 医务社会工作四个小组的活动情况:

 一、从零介入,爱医同行

 第一组同学在介入治疗科开展了“从零介入,爱医同行”为主题的小组活动。他们首先收集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向医生及院方寻求专业回答,形成了严谨的文字材料,最终制作成宣传小册子赠送给患者及其家属并对其进行宣讲。

 (一)活动过程

 活动初期,小组拟定了三项备选主题:患者及家属心理疏导小组;患者个案服务;基本医疗常识宣传与讲解。在进行了深入的个案访谈后,小组发现介入治疗科的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在宣传教育方面科室只是线上宣教,患者使用有限,仍有大多数患者表示不了解介入治疗科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将要做的TIPS手术以及注意事项等。综合医院、患者、医生的建议,以及考虑到实习的时长限制,小组最终确定活动主题:制作“介入治疗科患者常见问题”宣传手册。

 本组通过查询资料、咨询医生、询问患者三个途径筹备资料,形成第一版问题集。小组成员最初考虑将手册分5个模块共计50个问题,分别是“就医流程及常见问题”、“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相关疾病及病理表现”、“医疗报销政策及流程”、“心理舒压及情绪缓解”、“住院生活护理小贴士”。而后多次与医护人员、患者、社工老师讨论,历经4版的修改和调整,最终形成了“介入治疗科患者最关心的15个问题”。宣传手册制作完成后,小组成员走进病房向患者宣讲手册的基本内容、使用方法等,并把手册赠送给患者。

 (二)结论与反思

 通过制作问题手册并宣讲,不仅让患者和医生对医务社工有了新的认识,也为处于不同治疗阶段的患者提供了切实帮助。对于患者来说,宣传手册不仅帮助他们深入了解介入治疗科,了解TIPS和TACE手术以及注意事项,明确从住院治疗到痊愈出院的过程,而且使他们掌握了简单常见的心理舒压方法,满足了患者的基本需求。对于医院来说,拓展了科室宣传教育的内容,将线上线下宣教相结合,增强了宣教教育的效果。对于医务社工来说,一方面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更加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以及诊治流程,了解医院社工部的现状,对未来医务社工的工作内容做出了初步探索。经过这次活动,小组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实习时间有限,活动开展仓促,小组成员缺乏医学基础,服务对象参与度较低等。未来希望引导患者参与到问题收集过程中,并通过患者宣传的模式使得问答手册惠及更多患者。如果可行,也希望将问答手册推广到医院其他科室,在减轻医生负担的同时帮助更多的患者。

图:一组同学针对患者问题寻求医生解答

图:一组同学为患者讲解手册

 二、伴你同行——家属互助

 第二组同学在介入治疗科进行了主题为“伴你同行——家属互助”的成长小组活动,旨在缓解介入科患者家属的内心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同时普及相关医学知识,加强病友间和家属间的社会支持和相互慰藉。

 (一)活动过程

  活动初期,社工与患者和家属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疾病史、心理感受、患病不同时期对疾病的态度、家人和社会的支持、康复后的期望等问题。社工了解到,介入治疗科的病人和家属多数面临着以下困惑和压力:一部分病人辗转多地求医,耗费大量时间、金钱与心力,却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疗,对介入治疗科存在困惑甚至不信任;一部分病人由其他科室转介而来,而非门诊收入病患,他们对于介入的治疗原理和方法缺乏认知;还有一部分病患由于身体疼痛以及经济压力、家庭关系等社会因素影响,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需要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综合以上情况,小组同学认为该科室的病患在普及医学知识和缓解心理压力方面有很大需求,因而设计了主题为“伴你同行——家属互助”的成长小组活动。

 经过多次讨论和筹备,本组活动招募了4名组员,均为介入科患者的家属。通过成员相识、热身活动、医学知识介绍、心灵沟通、观看视频等小组工作流程来达到小组目标。活动共有6个环节。环节一:热身活动。社工同学先各自进行自我介绍,并通过游戏活动进行破冰。环节二:成员相识。主持人邀请每位家属写下自己的名字和代号,之后轮流自我介绍,并说出代号的意义。环节三:医学知识介绍。活动邀请了介入治疗科医生为家属们讲解相关疾病的基本医学知识。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由于前期访谈中社工发现,一些患者和家属对病情和治疗手段存在很多困惑,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能使他们的紧张、焦虑等情绪有所缓解。同时他们的问题又有很多共性之处,协调医生进行的统一讲解和答疑,既方便了患者,又使得医生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环节四:心灵沟通。主持人邀请每位成员在白纸正面写下一个词语概括刚得知家人患病时的心情,在白纸反面写下另一个词语来概括此时此刻(接受治疗后或等待治疗中)的心情,再请成员分享。分享时谈谈自己及家人写下的两个词语背后的心路历程,哪些因素带来了转变。环节五:观看视频。观看《人间世》有关介入手术的一段视频,通过视频带给各位家属信心、希望和力量。环节六:活动结束,合影留念。

 (二)结论与反思

 首先,通过小组活动(如心灵沟通、视频观看等)促进组员之间互相倾诉亲人患病期间的感受,减少他们在医院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增强康复的自信,并促进医患之间的交流。

 其次,通过小组活动的组织,也增强了人们对医务社工的了解。刚开始实习时,医院中很多人不太了解医务社工是做什么的。医务社工小组活动的实施后,他们逐渐了解了医务社工的角色和职能。

 第三,通过活动还增加了患者对自身病情以及介入治疗科的了解程度,强化了治疗信心。

图:医生为二组社工讲解科室流程

图:社工为小组成员播放科普视频

 三、种下希望,传递感恩

 医务社工第三小组针对胃肠营养科患者为服务对象,开展了以“种下希望,传递感恩”为主题的小组活动。前期的个案访谈中同学们发现,大部分患者对于化疗与手术存有恐惧,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很有必要。本次活动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倾诉烦恼,疏通压力;帮助患者纠正一些错误认知,增强信心;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提供更高质量的治疗与服务。

 (一)活动过程

 小组首先进行需求评估,分别从心理需求与社会支持两方面展开。小组成员在与患者的访谈中发现,患者普遍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某些认知偏差,并由此影响情绪。还有一些患者对疾病非常恐惧,严重影响睡眠。因此,小组的服务侧重点是心理疏导,让患者倾诉心理烦恼,缓解内心压力,建立心理支持系统,协助他们树立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同时也在认知层面帮助他们调整不合理的认知偏差。在社会支持方面,访谈中发现该科室的医患关系十分融洽,患者对医生的专业性和护士的悉心照料纷纷称赞,但这些支持主要集中在生理疾病的治疗上,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支持不足。考虑到医护群体工作负荷很大,抽出额外时间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不太现实。因此小组认为,可通过病缘关系建立非正式的支持网络,感受来自不同价值背景下的关怀和支持。

 活动期间,医务社工进入病房,与患者交流病情,向患者了解住院前以及住院后的心理变化和目前的需求;让患者畅所欲言,鼓励他们把心中的烦恼讲出来,为压力提供疏解渠道;同时鼓励同病房病友分享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让新入院的患者更快进入角色;医务社工还为每位病人送上一份绿植,和他们共同种植,并鼓励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另外,社工同学组织患者把想对医护人员表达的感谢以及建议或对家人想说的话写在明信片上,社工收集后转达给相应人员。此外,在与患者沟通与观察的基础上,医务社工对典型个案整理出了平行病历交给肠胃科的医护人员,希望可以从医学人文角度出发,对病人在心理与生理上进行同步治疗。

 在目标实现度方面,本组基本上完成了疏解压力、增强自信以及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三个目标。在社工介入初期,本组同学基于观察和访谈信息,记录了服务对象的情绪基线。发现大多数服务对象都需要化疗和手术,身体上往往会承受较大的创伤和疼痛,而心理状态方面则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患者由于刚住院或者还未进行治疗而感到迷茫和焦虑。另一部分患者则属于术后的康复阶段,心态乐观向上。另外小组发现,服务对象在日常与医生的交流中大多只涉及生理问题,对于陪伴、倾诉等方面的需求并未涉及,服务对象往往会由于考虑到医生较为繁忙而忽视自身的这些需求。在服务末期,医务社工将情绪基线和介入后状态进行比较,发现通过社工的服务,原本处于较为沮丧状态的患者会有一些情绪上的舒缓,原本处于较为乐观状态的患者也有了感恩之情传递的渠道。

 (二)结论与反思

 首先,小组发现在工作中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权威性很重要。本次实习中社工的权威是通过科室医生向患者介绍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方式可以作为初期与患者建立关系的途径,但要想在医院内获得患者的持续信任和医生的认可,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展现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技巧,切实帮助医院和患者解决问题。另外,医务社工的专业性亟待加强。在评估患者需求、为经济困难患者申请医疗救助、链接社会公益项目上链接能力仍有不足,无法切实解决经济困难患者的需求。

图:三组社工与患者交流

图:患者写的祝福卡片

 四、健康宣教答疑视频活动

 第四组同学以胃肠外科患者为服务对象,通过制作小视频来开展健康宣教活动。本组社工在与多位患者访谈的基础上,总结了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并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与协助下,录制了健康宣教视频。

 (一)活动过程

 在门诊观察和病房探访中,小组发现患者对于肿瘤的基本知识、治疗内容存在明显短板,对于胃镜、肠镜等医学检查存在恐惧心理。因此,小组决定通过开展一些社工活动,增加患者对于肿瘤的基本认知、了解重要检查流程、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本组的服务目标是为患者制作一个本科室的健康宣教视频,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相关检查、治疗过程有所了解,缓解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

 社工收集了患者及其家属所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医护人员的总结,提炼出几个共性问题:①如何预防胃肠道肿瘤的发生? ②胃肠道肿瘤的高发人群和高危因素 ③什么是化疗,它是如何起效的? ④一般的化疗周期 ⑤化疗能中断吗?⑥化疗会不会脱发?⑦如何缓解术前焦虑情绪?⑧如何避免肿瘤术后复发?⑨患者术后的复健运动 ⑩患者术后的饮食问题。问题整理好后,小组将医生及护士的回答内容以小视频形式记录下来,传递给更多有需要的患者及家属。

 (二)结论与反思

 在本次答疑视频的拍摄与制作中,医务社工作为连接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纽带,起到了“上接医生,下接患者”的作用。答疑视频的录制,不仅解答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一些疑惑,让患者及其家人感受到胃肠营养科医护人员的医学人文关怀,还减少了医生在门诊时重复答疑的时间,使医生可以留出更多的门诊时间给有需要的患者。此次健康宣教活动得到了患者和医生的认可,有效提升了患者在医学知识上的不足,但仍然有许多不足值得反思。例如,答疑视频中提炼的共性问题,范围有些宽泛,针对性不足;答疑视频中社会及心理支持的内容不足。小组成员认为,在未来的服务过程中,应更多注重这两方面内容,做好患者评估,更有针对性的为患者服务。

图:社工同学进入病房与患者交流

图:社工同学询问医生患者的问题

图:社工同学录制医生答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