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习实践   ·   本科生实习实践   ·   暑期实习   ·   正文

暑期专业实践之田野笔记③福建篇:“我的另一个故乡”——2022年暑期于福安爱故乡书院社会实践田野笔记

发布时间:2022/09/28浏览量:来源:

 【编者按本篇推送赴福建宁德调研的林欣然同学田野笔记,调研主题为:书院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营造研究指导教师:陈满琪、梁金刚。

 我坚信,爱故乡书院是我的另一个故乡,是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牵挂的地方。

 2022年假期,我加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西部之窗协会赴福建省宁德市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在福建省福安市爱故乡书院进行了志愿服务以及实地考察。从长达三周的线上培训及备课,到实地前往福安市爱故乡书院进行支教和调研,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此次活动。我们为爱故乡书院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从中锻炼了能力,收获了成长。

 准备与期待

 我在爱故乡书院待的时间加起来只有9天。但是,为了这珍贵的9天,我们的团队早早就开始了准备。可以说,这9天是之前所有努力开花结果的9天。

 7月初,在忙碌的期末考试结束后,大家马上投入准备活动。7月最重要的事情是打磨课程,从7月11号开始的大半个月里,我们进行了3轮线上试讲。在每一次线上会议中,主讲老师模拟上课情境,展示自己准备的课程内容;其他老师负责评议,站在小朋友的角度对主讲老师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和难度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我们面对的是一种“混龄教育”的模式,听课的小朋友年龄分散,有的学生还没有上小学,有的学生已经上初中了,这样的情况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难度设置都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在第一轮试讲的时候,老师们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说课程容量过大,课程难度过大,专业性太强,讲课不够生动等等。在之后的试讲当中,老师们直面难题,不断优化教案和课件,最终拿出了质量过硬的课程。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选修课、社工游戏、运动会等环节,在其他重要生活物资的采买方面也花了很多的精力。

 在备课的环节之外,我也为进入田野进行了准备。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我对于田野调查十分期待。老师说过,在进入田野前,要了解当地的背景和现实情况,只有做充分的准备,带着发现问题的眼睛进入田野,才能有更好的收获。通过查阅资料,并且与爱故乡书院的工作人员进行谈话,我了解到了爱故乡书院的性质,目前开展活动的情况以及经营方面的问题,并把研究的主要问题放在了爱故乡书院如何营造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上。

 转眼就到了我们正式前往福安爱故乡书院的日子。8月6日傍晚,大家乘坐动车到达福安站集合,然后乘坐中巴前往位于福安市溪潭镇的爱故乡书院。中巴走过国道,又走过蜿蜒的山路,那时天完全黑了,但大家仍然会关注窗外的景色,对福安这个陌生的地方表现出了十足的好奇。我坐在中巴的最后一排,可以看到身边和前排的所有人。这辆车满满当当,互相交流的欢声笑语不曾停歇。我突然很享受这种局促却又温暖的感觉,虽然前方充满了未知,但是身边有那么多温暖又可靠的人,所有未知的恐惧瞬间烟消云散。

 实践点滴

 2022年8月6日到8月15日,团队成员在爱故乡书院进行社会实践。部分团队成员组成走访小队,对于书院的经营、工作者以及一些家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同时,我们在书院里观察环境,与他人交流,完成实地考察内容。

 空间:挖掘文化做创意

 到爱故乡书院的第一天,我就被它的空间设计深深吸引。爱故乡书院的活动场所由两座宅子组成。一座是“初心楼”,里面有孩子们上课用的大教室,存放物资材料的办公室以及提供给家长和村民泡茶聊天的大茶桌;紧挨着初心楼的是挂着“爱故乡书院”牌匾的宅子,里面有两间小教室、图书阅览室,一张大长桌和公共厨房。

 爱故乡书院由缪氏老宅改建而成,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老宅的文化气息,在四四方方的现代房屋当中显得古朴而优雅。书院当中的摆设和布景,也体现了“故乡”这个主题。我很荣幸和爱故乡书院的执行总干事,同时也是书院空间的设计者之一的张龄夏老师进行交流。他带着我在书院里边走边讲,介绍了很多空间设计的理念。在他的空间设计理念当中,最强调的一点就是要“挖掘文化做创意”,而不是“带着创意做文化”。意思是要挖掘当地原生的文化资源,围绕这里的乡土文化去设计空间,而不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凭空创造“文化”。

 他介绍的第一处布景是初心楼后门正对着的一面墙。地上有个小架子,上面摆了收集到的乡村旧物,比如说烧水用的炉子。墙上贴着“最深的印记是味道”这几个字,这些字是残缺的,每个字都少了一两个笔画。张老师说,正是因为收集到了当地的炉子,才激发了做这个布景的灵感。“最深的印记是味道”这几个字,有些笔画掉了,大家都觉得要补,他认为就不补,因为味道煮起来都是一样的,可是每个人品尝的都不一样,同一道菜不同人吃,有的人觉得咸了,有的人觉得淡了,有的人可能还有别的感受。这种印记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需要孩子们去想象和创造。老师们可能教不了孩子很多的东西,但是这样的环境可以默默影响他们。

 接着,我们从初心楼向爱故乡书院的方向走。两座宅子之间的墙面上,挂着爱故乡书院的时间表和“儿童之家示范点”、“福安青少年之家”、“留守儿童之家”以及“家长学校”这四个牌匾,这些牌匾看起来平平无奇,但背后却隐藏着设计者的用心。张老师说,农村里做饭经常要烧柴火,大家对于柴火、木头比较熟悉和亲切。“家长学校”这块牌匾就是用做柴火的木头做的。另外的三个圆形牌匾,取材于吃饭用的圆形桌板,也是木质的。我上前仔细一看,果然是农村中摆宴设席时用的圆桌桌板,上面的木质纹路十分清晰。

 张老师说,很多材料现在都还在探索。在爱故乡书院进门的地方,有几块关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展板。张老师说,展板最初是交给广告公司做的,呈现出来的是钉在墙上的泡沫板,看起来十分突兀。后来自己探索,把柴火中间挖空,然后把《毛泽东选集》、《习近平用典》等书籍嵌到柴火当中,悬挂起来。这样既能体现乡土风味,又可以避免破坏墙体。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爱故乡书院进门正对着的墙面上是丰子恺的画《独上西楼月如钩》。张老师说,最早他们读书的时候,图文并茂才是最完美的,我们能记住的都是图,而不是文字。图和文字放在一起,印象才会深刻,看到图就能马上想起对应的文字。我们既然要塑造一个环境,那就要跟孩子的教育相结合。

 这些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前在看文献的时候了解到,在乡土文化建设当中,现代文化对于乡土文化的侵蚀非常明显。在有些地方,乡土文化逐渐失去话语权,乡村的建筑、生活习惯、行为举止等都在向城市靠近,失去了传统乡土的特色。前一段时间,我们对城市建设当中的“千城一面”问题有很深的反思,如果我们的乡村建设也在模仿城市,那甚至可能出现“千乡一面”的问题。因此,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挖掘、保护和弘扬本土优秀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张老师说的,要“挖掘文化做创意”而不是“带着创意做文化”。在爱故乡书院,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乡土文化被展示和放大。爱故乡书院不仅仅是给孩子提供教育的地方,也是让村民们相互交流学习的公共文化空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公共文化空间同时也是一个乡土文化的展览馆,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走进爱故乡书院就仿佛回归了纯真质朴的故乡,每一处布景都在塑造着人们的故乡记忆,点燃人们心中对故乡的热爱和自豪。

 最可爱的人们:爱故乡书院的故事

 在爱故乡书院,有很多可爱的人,也有很多可爱的故事。通过我自己的一些观察和从老师、家长口中了解到的故事,我发现爱故乡书院不仅改善了孩子们的教育条件,也在影响着家长们的观念和能力,甚至形塑着村庄中的人际关系。

 我想从一个孩子的故事说起,他是一个小男孩,我们就叫他“小土罐”吧。小土罐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我们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他的妈妈是缅甸人,生完他和他的妹妹之后就离开了。小土罐的爸爸带着他和他的妹妹、奶奶还有弱智的叔叔一起生活,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他们的家庭经济非常困难,而且亲子之间的沟通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小土罐的爸爸脾气很暴躁,甚至经常动手打他。在和小土罐的接触当中,我发现他的情绪比较不稳定,有时很可爱,有时也很敏感、很暴躁。他是非常需要被好好关心爱护的,书院的老师还有其他家长为此也花了很多心思。

 为什么叫他小土罐呢?因为在张老师的叙述中,他和这位小朋友结缘于一个小土罐。在布置书院的时候,张老师想找一个土罐来做盆景,但苦于找不到好看的罐子。正一筹莫展之际,无意发现小土罐家门口有个装饰精美但有破损的土罐。看到这个小土罐被丢弃一边,张老师正想拿走好好修缮一番,但小土罐却突然出现,一副威胁的口吻说道:“不准拿走,这个罐子即使是破损的、被丢弃了,它也是我的,你们不许拿。”小土罐也因此与书院结缘。

 2018年5月书院正式开放,开设了故乡课堂、父母课堂。大概在两个月后的一天,小土罐奶奶推开书院的大门,满脸忧愁的样子令人心疼,她找到缪老师说:“缪老师,你能不能去跟小土罐他爸讲一下,不要打孩子,他就像要把人打死一样打,看到我的孙子痛哭,我的心都要碎了。”听到这个情况,老师们心急如焚,赶紧去找了他的爸爸,发现缺少沟通是他们发生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那时候张老师想着,如果书院要想成为他们父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就要让他们共同参与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中来。于是,我们便说服了小土罐爸爸让小土罐来书院学习交流。

 小土罐来到书院后,最直观的问题就是过于好动,阅书画画基本静不下来。在书院老师们的耐心引导下,大概在半年后,他就可以做到静下心来专心画画阅书。村民、老师们都看到他在脚踏实地的成长。去年春节,书院搞了一场乡野阅读的活动,让小朋友们在田野上阅读朗诵诗歌。书院借此机会邀请了小土罐爸爸,并让小土罐亲手给他爸爸系上了红领巾。活动尾声,或许是看到小土罐的蜕变,他的爸爸落下了泪水。自此之后,小土罐爸爸也逐渐融入到书院的大家庭中,主动帮助书院的后勤维护,并参与到小土罐的学习生活中来,他们父子之间也多了更多的交流。这个小男孩就像那只破碎的小土罐,在书院老师和家长们的爱护下被修葺一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在这次活动当中,我还承担着摄影任务。小土罐对我的录像设备显得很有兴趣,第一天录像的时候就问我这是什么,里面的东西怎么拿出来等等,然后有点腼腆地对摄像头打了个招呼,我很幸运录下了这个可爱的画面。在我们的志愿者团队中,他最喜欢的就是岁岁老师、番茄老师和佳佳老师。记得有一天,他骄傲地向我“炫耀”兜里的一瓶冬瓜茶,说那是他买给岁岁老师的礼物。他还特别喜欢粘着番茄老师,给番茄老师起了一个莫名其妙又独一无二的名字,叫做“蘑菇”。我很喜欢看到他勇敢表达的样子,希望他能够在爱故乡书院不断成长!

 三、活动总结

 和告别前,书院的创办人缪老师讲了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话。他说希望把爱故乡书院打造成一个“赋能”的平台。希望每一个参与书院活动的人都可以从中有所收获,得到成长。孩子们通过爱故乡的课堂可以增长见识,家长们通过爱故乡的课堂可以改善亲子关系、学习实用技能,志愿者们在爱故乡书院的活动当中也能有所锻炼。乡村社区营造这件事,不仅是政府要做的,也是在这片乡土上的所有人要共同参与的,因为这是我们的家乡,我们要让它更好。

 在此次的调研活动中,我获得了很多锻炼。首先,前期了解爱故乡书院和访谈对象的过程当中,我从对研究对象一无所知到不断深入研究背景,了解被访谈人,这个过程让我体验到了田野工作的吸引力。在当地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通过讨论不断打磨访谈提纲,在访谈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紧张到后来能够从容应对,并且根据受访者的回答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受访者更多地表达自己,敞开心扉。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磨炼了自己做田野的能力,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获得了成长。

撰稿:林欣然

编辑:方菲、张星原

排版:张天帅

审核:赵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