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25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新生建立对社会工作的专业认知、提升其专业认同感,2025年10月3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第一期“2025级社会工作本科生成长期系列活动”在社工实验室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社会与民族学院实习实践办公室主任郑玲老师主持,25级研苑社工的硕士师姐们协助,25级社工本科生的班主任李玥康老师也到场支持。此次活动以“联结·感知·成长——我的社工第一课”为主题,通过观看社会工作纪录片,为新生进行了一场生动的专业启蒙。

本次活动以破冰游戏“家乡特产接龙”作为开场,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相互熟悉。每位同学需要以接龙的形式,先复述前面同学的姓名、家乡和家乡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如他叫张三,来自湖南岳阳,他代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再进行自我介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们自豪地用生动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家乡,四川的大熊猫、双流国际机场,深圳的电子产品、深圳湾公园,天津的大麻花,内蒙古的羊毛衫······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新生们不但记住了彼此的名字,也了解了彼此家乡的特色文化。

在主题观影环节,师生共同观看了社会工作纪录片《社工情》和《救助困境群体的社会工作者》。《社工情》展现了北京汽南社区从“三多社区”到文明社区的蜕变历程。影片中,王世良会长坚持八年自费制作信箱为居民送信,殷金凤书记为改造下水道日日蹲守领导等真实故事,让新生看到了基层社工的主动担当与坚持不懈。而《救助困境群体的社会工作者》则聚焦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生动实践,如协作者四季青童缘为小燕等新就业群体子女提供课业辅导,小燕母亲从协作者的受助者成长为志愿者,向同学们生动诠释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

观影结束后,同学们围绕影片中哪个画面或故事最触动你、如何看待社会工作仅靠爱心就能做好、社工可能活跃在哪些生活场景、对社工专业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等问题展开讨论。谈及最触动的画面,一位同学分享她看到殷金凤书记为解决老旧小区下水道堵塞问题,连续多日在单位门口守候领导,甚至采用“厕所堵领导”的方式坚持为居民争取权益,这种永不言弃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她。同学们都认为社会工作不能仅靠爱心就能做好,专业方法与伦理意识是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并且这一点在影片展现的社工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此外,同学们还列举了学校、社区、医院等社会工作的服务场景,并提及了禁毒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领域,进一步增进了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和理解。

在师生交流环节,郑老师分享了带领18级社工硕士在湖南省凤凰县针对问题儿童、青少年开展教育扶贫的经历。她介绍了当地留守儿童、留守青少年群体的普遍困境,讲述了一个个真实案例,让新生们认识到社会工作对于改善弱势群体处境的重要意义。这些饱含温度的故事,让在场同学更加深刻理解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使命。随后,班主任李老师分享了调研外卖骑手以及参与设计家庭图书角公益项目的经历,向同学们强调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助人自助,还突出了把握社会工作伦理边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培养自我效能感。

活动最后,老师们勉励新生在未来的专业学习中,既要始终保持对社会工作的初心与热忱,又要注重夯实专业基础,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传递温暖,通过专业的介入实现有意义的改变。通过此次活动,同学们对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工作领域、专业价值和伦理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未来,社会与民族学院实习实践办公室将继续为25级社工新生举办社工剧场系列活动,帮助本科新生认识和领悟社会工作的专业魅力。
撰稿:杨云芳
摄影:丁子栩、胡欣悦
编辑:张天帅
审校:郑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