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力量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力量   ·   正文

罗婧

发布时间:2022/10/10浏览量:来源:

罗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社会发展研究》编辑。

 

教育背景:

2015.8-2018.7:社会学博士,清华大学

2012.8-2015.7:管理学硕士,清华大学

2008.8-2012.7:社会学学士,清华大学

访问学者: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学院。

 

联系方式:luoj@cass.org.cn

 

主要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社会组织变迁与实践,志愿行为与过程

 

论文及著作:

2022,罗婧,《看见“道德之手”:志愿服务的现代难题与实践走向》,《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第1期。

2021,罗婧,《三次分配的制度化体系构建——基于“个人—公共—文化”分析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6期。

2021,张书琬、罗婧,《走出“边缘化”悖论:乡村振兴的治理理念探索》,《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

2021,罗婧、张书琬,《从“志同”到“道合”——从一个泥玩具的价值变迁探微乡村的内生发展》,《社会学评论》第5期。

2021,罗婧,《志愿常态化:对“个体——环境”交互机制的探索》,《管理世界》第8期。

2021,罗婧,《仁爱遇上效率:中国语境下的志愿过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罗婧,《信任与风险:走出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困境》,《江西社会科学》第8期。

2020,罗婧,《从团结型社会组织、行政型社会组织到治理型社会组织——1949年以来社会组织的变迁历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19,罗婧,《他山之石,却难攻玉?——再探“第三方”改造困境的源头》,《社会学研究》第5期。

2019,罗婧,《转型视角下中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学习与实践》第8期。

2019,罗婧,《过程视角下的志愿动机——以青年支教志愿活动为例》,《青年研究》第1期。

2019,罗婧、闫泽华,《央地联结的中国机制——评<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公共管理评论》第2期。

2018,罗婧,《以人为核心: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10月24日。

2017,王天夫、罗婧,《基层多元共治的路径选择:动员、补位,还是重构?——以巫溪、肃宁、彭州为例》,《河北学刊》第2期。

2016,罗婧、王天夫,《志愿组织寻求合作的意向、机会与制度》,《学海》第5期。

2016,罗婧、虞鑫,《志愿行为中的资源动员机制:政策、媒体与社会——以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为例》,《中国青年研究》第7期。

2012,罗婧、王天夫,《何以肩负使命:志愿行为的持续性研究——以大学生支教项目为例》,《社会学研究》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