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14:00,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北京市西城区、房山区专家顾问团成员、京津冀城乡社区治理专家顾问团成员李晓壮研究员做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笃学讲堂第39讲,为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党建引领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社会与民族学院院长助理赵亮员副教授主持。
首先,赵亮员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李晓壮研究员,并且强调党建引领的基层治理理论和实践在当代的重要意义。李晓壮研究员从问题导向介入主题的讲解,重点从重大意义、理论源流以及北京实践等方面进行详细深入的解读。
1、现阶段基层治理难题从何而来
李晓壮从五个不同的维度深入剖析了现阶段基层治理难题从何而来。首先,他认为从老百姓对美好的生活期待来。其次,从12345居民群众诉求中来。第三,现有的政策仍存在短板弱项或空白,所以基层治理难题从政策层面来。第四,从基层治理能力来,因为再好的制度也需要有能力的基层治理队伍驾驭它,也就是说基层治理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层干部的能力与素质。第五,从理论的需要来,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实践需要的产物,面对现有基层治理的实践问题的复杂性,我们的基层治理的理论研究尚处滞后状态。
2、把握议题的重大意义
李晓壮研究员指出,现阶段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至少体现在四个层面。他认为第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党巩固基层政权的立足点;第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党增进人民福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党推进社会秩序和活力的着眼点;第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党夯实国家安全基石的着力点。对于意义的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启示是,无论研究什么样的议题,都需要站在较高层面看待其意义,让他人认为你的研究议题确有研究的必要。
3、把握议题的理论源流
李晓壮研究员认为,在把握理论源流时,应当善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及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以此作为理论之源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理论的基础。李晓壮强调,对于学生们而言,不应仅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理论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用于指导实践,形成独立而深刻的个人思考。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能够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对于通过何种理论源流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的知识体系也具有重要启示。
4、把握议题的北京实践
李晓壮研究员通过对北京基层治理的实践调查,总结出从点、线、面三个维度总体认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北京实践”。在点的层面上,李晓壮认为,在城市地域空间内容存在着楼院、院落两种实体性治理最佳载体,若分城乡,另外的“点”就是乡村治理。结合具体实例,例如麦子店街道楼院自治案例展示了党的组织体系与群众自治组织体系有效结合;又如北新桥街道门楼社区的院落治理案例,展现了在社区党组织、居民党支部、居民党小组引领下的院落更新改造;再如通过仇庄推行的孝德文化,李晓壮总结认为在中国乡村治理史中,其本质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核的乡村治理发展史,贯穿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各个方面乡村治理实践活动之中,从而塑造“顺乎民情、水到渠成”的乡村治理特色,缔造乡村治理独特精神标识,是基层治理最为内在、最为持久的力量。在线的维度上,李晓壮研究员强调了“接诉即办”机制的重要意义及其探索历程,将其视为领导决策的“指挥棒”、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市民诉求的“呼叫哨”、城市运行的“晴雨表”。这一机制不仅深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促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在“面”的层次上,李晓壮研究员分析了“回天有我”大型社区治理和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基层治理五年行动计划实例。对于“回天”计划,李晓壮指出了其从社区治理1.0到2.0的演进过程、问题导向、实施方略以及经验启示;而对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基层治理五年行动计划,则从突出了其顶层设计的制度特色、分类治理的区域特色以及主题社区的主题特色,展现了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多层次治理策略。
综上所述,李晓壮的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理解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北京实践”的理论和方法论框架,强调了在不同层级上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为理解现代城市治理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