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天地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讲座回顾 | 高海燕老师讲授社会学纵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31浏览量:来源:

 2021年5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高海燕老师做客社会学笃学讲堂第十期,做了题为“社会学纵向研究——兼论英文论文写作与研究本土化”的学术讲座。讲座干货满满,同学们收获颇丰。社会学院副教授杨蓉蓉老师主持、评议了本次讲座。社会学笃学讲堂由社科大社会学院主办,学生社团社会学社、信息中心承办。

高海燕老师

杨蓉蓉老师

 高老师的讲座从三个部分展开:社会学纵向研究、英文论文写作和研究本土化。

 讲座伊始,高老师结合自己的博士论文,介绍了社会纵向研究的相关情况。所谓社会纵向研究,就是通过对个体、群体多个时点的多次观测,探索其变化趋势、发展规律的研究类型。她指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高度的时空压缩性,社会40年来长期处于急剧的变迁之中,因此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研究在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对于世界而言,研究中国发展的特殊性,对于全人类而言也有重要价值。

 具体到纵向研究的研究类型上,主要有以下四种:追踪研究、面板研究、队列研究和混合横截面研究。追踪研究和面板研究主要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进行连续性的追踪调查,它的突出优点在于能够通过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方便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队列研究则更关注对同一个时期出生的人的追踪调查,而混合横截面研究不是像追踪研究或面板研究那样追踪相同的个体,而是每一次调查都重新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抽取样本,这样做就可以保持数据规模,避免了追踪研究和面板研究中调查样本的数据越做越少的情况。

 此后,高老师介绍了纵向研究中常用的三种方法:应用比率,建构特定的指标和APC分析,其中高老师着重介绍了APC分析。所谓APC分析,其核心思想是,在分析趋势时,识别三种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年龄(age)、时期(period)和世代(cohort)。个体生命历程的变化可以在年龄因素中得到反映,调查年份的社会状况和事件可以在时期因素中得到反映,每个世代的人不同的特征可以在世代中得到反映。识别了这三种变量在对结果的贡献,就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这对于社会纵向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之后进行到了讲座的第二部分,高老师分享了自己在英文论文写作领域的经验和技巧。就为什么需要英文写作而言,高老师认为,中国的发展对全人类而言都是宝贵的经验,世界迫切希望了解中国的发展、倾听中国的故事。英文写作在传播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讲好中国经验、中国故事,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同时从现实的需求出发,目前我国社会学界顶尖期刊较少,而投稿文章过多,难免陷入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年轻学者较难获得发表机会。而英文世界有着大量顶级期刊,相较之下发表的余地更大。

 具体到英文论文的写作上,高老师结合自己写英文论文的经验,分享了几点经验。

 在选题上,应当注重新颖性,这要求研究者关注权威期刊,关注国内外时事。其中,高老师特别强调了阅读国外期刊和报道的重要性。因为国外存在很多先于中国兴起的社会经济现象,所以在这些现象出现在中国之时,国外学术界事实上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了,因此关注国外的研究能够快速把握新现象。

 在文献梳理上,高老师认为,求助于相关研究领域的老师和同学,比起自己从头梳理相关文献,能够更快速、高效地进入研究领域,把握重要文献。而“新手”在面对该研究领域中的众多分支部分,通过采取逐个突破,分段实现的策略,就能够实现化整为零,更好地缓解焦虑感,让文献梳理变成有获得感、幸福感的过程。

 在写作结构上,高老师指出,“洋八股”是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遵循“洋八股”的写作结构,对于年轻的研究者而言不仅是必须学术训练,也是提升学术规范的捷径。

 最后,在英文写作的语言上,高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对于中文研究者而言,中文和英文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中文研究者应该在阅读英文文献时,关注英文的行文风格和模式,逐步提升自己的英文写作能力。

 讲座的第三部分,高老师借助自己论文修改的经验,以小见大地介绍了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问题。

 在整场讲座中,高老师既谈宏大的社会趋势和研究理论,也聚焦到贴近同学们科研实践的经验技巧,给同学们同时带来了思维眼界和实操技巧的双重提升。讲座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撰稿:孟子龙

摄影:黄晓煜

编辑:张天帅

审校:杨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