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天地   ·   学术动态   ·   正文

沈原教授来我校讲授中国卡车司机的劳动与生活

发布时间:2020/11/19浏览量:来源:

 信息中心讯 11月6日,由社会学院主办的社会学笃学讲堂第四讲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原任清华大学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教授的沈原担任主讲人,主讲的题目是“中国卡车司机的劳动与生活”,讲座由社会学院副院长陈涛教授主持。

沈原教授

 在本次讲座中,沈老师主要围绕着三个主题对他近些年来做的有关于中国卡车司机的研究进行了分享。沈老师首先以“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卡车司机?”提问,正式揭开了讲座的序幕。沈老师解释,自己研究中国卡车司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必然性,研究者注意到了不同农民工之间的特点,开始把对农民工的研究从“抽象”转向了“具体”;二是偶然性,需要伴随着特定的社会机遇。沈老师说自己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条件下接触到了卡车司机,从而有了后续一系列的研究。沈老师还指出,在任何一项研究中,这两个因素都是非常重要并且缺一不可的。

 那么,这项有关于卡车司机研究的重点与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对此,沈老师指出这项研究以劳工社会学的“劳动过程理论”作为理论依托,通过采取问卷调查与个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了解卡车司机的工作与生活。对于研究方法,沈老师特别强调定量与定量要相互结合,研究者不能将定量与定性彻底割裂开来,而是要明白在一项研究中定量与定性方法分别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明白定量与定性的结合点在哪,从而更好的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调查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沈老师的研究在收集数据上遇到过很大的困难。一是由于缺乏相应数据资料的积累,无法构建抽样框,使得随机抽样比较困难;二是由于卡车司机本身的高流动性使得发放与收集问卷更加困难。面对这两大难题,沈老师及其团队最终放弃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转而依靠组织进行定额发放和回收电子问卷,并最终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

 有同学通过折线图发现,某些地方的驿站司机数量与问卷数量差别很大?对此,沈老师阐述了一个重要概念——“传化样本”。沈老师指出,第一次调查样本的来源与驿站样本相接近,因此这个样本可以在大体上称为“传化样本”,但是这种“传化样本”并不局限在驿站内的卡车司机,还包括了驿站外的一些卡车司机。该样本并不以驿站本身的司机为边界,而是与驿站本身的司机数存在着数量差的。此外,也有同学对运渣车司机算不算是卡车司机提出疑问。沈老师回答,卡车司机一般是指远程司机,而运渣车司机一般是在较短的路程中运输,因此并不算是卡车司机。

 在解答同学们的疑惑之后,沈老师继续谈到:从雇佣类型来看,卡车司机分为自雇司机和他雇司机两种类型,而自雇司机在卡车司机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研究主要针对自雇司机这个主要群体。在接下来的讲座中,沈老师就从不同的方面分别概括卡车司机的人口学特征和劳动过程中的基本特征。

 沈老师谈到,卡车司机的人口学特征可以从五个不同角度去描述:从个人角度来看,卡车司机主要是以青壮年的农村户籍的男性司机为主,以初中文化学历为主;从家庭角度,卡车司机一般都是已婚群体并且配偶双方都是农村户籍,卡车司机中的大多数都拥有孩子,年龄在6-12岁的比例最高,这反映出大部分卡车司机实际上承担着沉重的家庭压力。从职业层面上来看,77.4%的司机取得驾照的年龄在15年内,也就是在中国物流业得到大发展的时间里拿到的驾照。卡车司机每天单次驾车的平均小时数为7、8个小时,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卡车司机经常在人数稀少的夜间连续进行12小时的驾驶;从收入角度来说,卡车司机的收入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虽然卡车司机的工资收入虽然在农民工群体中比较突出(年薪在10万左右),但是仍旧有53%的人不满足现在的收入,想要恢复到2007年以前年均20万的水平。

 关于研究方法,沈老师很认同布洛维教授在《生产的政治》一书中的观点:当我们从一个微观上观察一个群体的劳动过程时,不能仅仅限于微观,当你做微观研究时,也要考虑宏观研究的微观基础,即要打破宏观与微观的界限。沈老师正是依据这个观点进行了有关于自雇司机劳动过程特征的研究。

 他指出,自雇司机的劳动过程存在五个基本特征:一是“自雇体制”下,自雇司机本身既是小私有者也是劳动者。但是因为他们大部分都是贷款购买卡车,因此这些高昂的贷款促使他们不得不挂靠公司,进而导致疲劳、超时驾驶卡车运输货物的情况出现;二,卡车司机大部分时间都“在路上”,活动具有原子化(单独、分散的劳动)、流动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驾车是体脑劳动、情感与情绪劳动的结合)的特征;三,因为卡车司机流动性较大,因此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时间严重重合,从而使得他们的再生产活动也被卷入到劳动生活中去;四,大部分卡车司机基本上都是家庭经济支柱,同时具有特殊的“男性特质”,这是伴随着艰苦工作的文化符码;五,卡车司机的联系方式也较为特殊。由于卡车司机具有着高流动性和原子化性,因此他们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虚拟团结”,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自组织机制。

 接着,沈老师提到,他雇司机有着与自雇司机类似的群体特征,但是受着公司的控制,不得不进行高强度但收入相对较低的工作。虽然大部分他雇司机有着微弱的反抗斗争,但是因为货运业条件艰辛,资本与工人被压在一条线上,因此资本与他雇司机之间更多的是共识而不是对抗。

 这时,有同学对挂靠关系和卡车司机的保险问题提出了疑问。沈老师回答说,挂靠关系是一种非常不规范的关系,对经济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卡车司机依靠挂靠公司开发票、办罚款,但危险事故发生之后都是卡车司机自己承担损失,由此便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影响。而针对卡车司机的保险问题,沈原老师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关注,他提到卡车司机的保险基本上都是“保货不保人”,这是一种极为不健康的保险制度,是必须要改进的。

 对于卡车司机的组织化,沈老师指出卡车司机的组织化主要有三大动因:首先就是要依靠“卡友”进行救援;二是依靠组织帮助讨债;最后在情感上,“卡友”组织还可以帮助“卡友”寻找更多的认同与联系,满足“卡友”在情感上的需要。关于这些组织是怎么经营和维护的?沈老师谈到在虚拟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卡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卡车司机将自己的本地资源也会极大地帮助外来“卡友”,这种资源与关系的交换保证了组织的运行。这样的组织化,不仅能促进卡友互助组织制度化、组织化、纪律化,还能够面对卡车司提高卡车司机的适应商业化能力,极大程度上促进公益活动的发展。

 最后,沈老师将关注点投向主要理论关怀的团结问题。他提出了在狭义层面上,中国卡车司机的团结问题是什么样的?以及从广义而言,中国农民工的团结问题是什么样的?这两个问题,沈老师向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殷切期望,希望深刻思考以及在未来能有更多的人投身于劳工社会学的研究。

讲座现场

 沈原老师的语言生动幽默,在场同学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频繁,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社科大社会学笃学讲堂由社科大社会学院主办,学生社团社会学社、信息中心承办。

撰稿:董美媛

摄影:闫飞宇

编辑:张天帅

审校:陈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