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转发——第二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发布时间:2017/09/19浏览量:来源:

原创 2017-09-16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古籍保护这个有着古老传统,又是新兴学科的领域而言更是如此。古籍保护涉及面广,既“专”且“深”,要求学生们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又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古籍保护学科的课程设置,为致力于投身古籍保护事业的莘莘学子们铺设道路,有效地衔接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求学与求职之间的供需关系,是当下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2017年9月14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图书馆、天津古籍出版社承办的“第二届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怀着对未来学子的殷切期许,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等共29家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共50余人出席会议。

天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荆洪阳,复旦大学原校长、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杨玉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忠,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先后致辞。杨玉良院长在讲话中对“学科建设”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主张要明确古籍保护学科未来的应用范围和知识结构,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强调自身的中国特色。并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上的交流,各单位进一步认清形势,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祝愿古籍保护学科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忠也认为,学科是根据需要形成的。古籍保护学科点的设置,既要兼顾现有力量,也要兼顾不同地域之间的客观需要;课程的设置不能过于五花八门,随心所欲。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以期上不辱祖先,下不负子孙,将古籍保护这一学科建设好。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在讲话中介绍:人才培养工作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从2007年开始就启动了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工作,不断探索建立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至2014年逐渐形成了培训基地、传习所、高等院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陆续与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签署《联合培养古籍保护方向专业硕士协议》,与南京艺术学院、辽宁省图书馆(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合作开设“古籍保护名家讲坛”。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多层次,高质量古籍保护人才的格局已经初步建立,但古籍保护学科建设的未来道路还需要探索和规划,需要广泛听取高校负责人、授课教师、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多方意见和建议,为未来教学育人、求职就业与古籍保护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在交流环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南京艺术学院、金陵科技学院与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7家单位围绕古籍保护学科建设进行了主题发言;国家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古籍收藏单位也就各自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及用人需求等进行了经验交流,气氛热烈。经过研讨,各单位对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基础课程设置和促进专业硕士就业问题达成共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也将与用人单位、高校共同努力,促进专业硕士的就业,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会上,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向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授牌成立“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参会嘉宾还为天津师范大学“古籍修复与出版”方向的硕士生们赠送了《国学基本典籍丛刊》,祝福学子们学业有成,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员,为古籍保护添砖加瓦。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zH6o0BqAFTfkXm_pud-v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