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0日下午,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传统年画刻绘技艺传承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开班典礼暨学术研讨会在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举行。


本次人才培养项目由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办,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承办,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和山东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中华传统技艺》编辑部协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内的的40名传统年画传承人参加研修,其中集中授课约40天,集中研修培训约两个月,总培训时长约半年。
我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构筑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基因。然而,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很多手工技艺已后继乏人,濒临灭绝。如何保护和利用好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厚重的文化遗产,如何发掘这些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又如何让这些价值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当代民众面前,这是每一位传承人和本领域研究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本次研修班所要力图探索和讨论的主要问题。
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传统年画刻绘技艺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些工作,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精心设计了内容丰富、学科齐全的课程,邀请了在全国相关学术领域有着重要影响的刘魁立、薄松年、孙建君、乔晓光、王震中、何星亮、魏道儒、白云翔、徐思民、孙冬宁等30余名专家前来授课,并且设计了十余个专业考察点丰富学员的专业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直属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亚洲第一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专门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门类最齐全、师资力量最强的研究生院,被誉为国家智囊的摇篮。近些年来,我院在充分依托本院强大的教师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开门办学,在全国范围内整合优质资源举办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以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为例,除了对内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等外,还与文化部系统的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恭王府管理中心等密切合作,致力于打造全国平台最高、专业最全、师资最强的文博专硕培养基地,为推动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人才的培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黄晓勇院长在开班典礼上勉励学员们在传承上要勇于担当、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在技术上要精益求精、在作品上要勇于创新,通过这次研修进一步拓宽思想,深刻理解传统年画背后的文化内涵,勇于接受新鲜的文化血液,创作出更多的、更优秀的顺应时代主题的作品,用实际行动践行李克强总理在今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
黄晓勇院长代表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承诺,要在严格遵守国家艺术基金有关制度和规定的基础上,努力探索传统年画“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重大思想和实践问题,为推动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早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尽一份力量。
开班典礼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俞燕民副院长主持,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系列活动组委会主任、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孙旭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孙冬宁以及学员代表先后发言。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围绕此次研修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