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院新闻   ·   正文

社工逐光之旅:走进北京协作者,探寻温暖社会的密码

发布时间:2025/05/20浏览量:来源:

2025年5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24级社会工作本科生在陈涛老师的带领下,怀揣着对社会工作的热忱与好奇,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校外参访活动,目的地是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北京协作者”),这一次的行程注定收获满满。

一、初协作者

在协作者工作人员的热情迎接下,同学们踏入了协作者位于东四七条的小院。参观环节原计划让大家实地感受协作者的活动环境,但恰逢雨天,大家围坐在一起,从纪录片中开始领略协作者的魅力。镜头里闪过的,是协作者多年来在服务农民工、流动儿童等弱势群体中的点滴瞬间,是无数志愿者与社会工作者辛勤付出的身影,也是那些在困境中重拾希望的人们的笑脸,每一帧画面都在诉说着协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纪录片结束后,便是深入了解协作者与社会工作的核心环节。北京协作者的资深社会工作者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分享。

二、走进协作者的“实践性”世界

“协作者完全缘起于中国本土的需求呼唤,我了解到协作者在推动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和实习实践方面的创新举措,尤其是其‘实践性’特色让我印象深刻。”袁问渔同学在参访后分享道。协作者的工作人员通过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阐释了什么是“实践性”特色。例如协作者开展的“社工+志愿者”模式,不仅为服务对象提供了精准的帮扶,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志愿者,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在协作者的努力下,那些曾经被帮助的人也逐渐成长为助人者,这样的循环往复,让社会工作的力量不断壮大,也让同学们看到了社会工作在实践层面的无限可能。

三、触摸社会工作的温度

“协作者关注社会凸显的矛盾,做着为底层劳动者兜底的服务。或者说,完完全全就是与底层劳动者一道,面对各式各样的困难。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可以再造血液,让曾经被帮助的人也明白此类事业是充满意义的,从而加入团队成为协作者的一份子。”李埸嘉同学感慨地说。协作者的工作人员向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为农民工子女解决课桌难题,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为孩子争取学习的资源,不仅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升,也让他们在异乡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在帮助一位因高空作业摔伤的农民工大爷时,社工们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他争取医疗救助,同时帮助他的家庭解决生活困境,大爷康复后还主动参与到协作者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中,用自己的经历去鼓励和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这些故事让同学们真切地触摸到了社会工作的温度,明白了社会工作者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更是爱与希望的传递者。

四、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协作者的工作人员提问。问题涉及社会工作的实践挑战、如何应对服务对象的复杂需求、机构运营的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协作者的工作人员一一耐心解答,他们分享了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坦诚地讲述了所面临的困难与困惑。同学们在交流中拓宽了视野,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未来在社会工作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荆棘,但内心那团投身社会服务的火焰却愈发坚定。“我感受到了协作者工作人员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她们有着相同的理念,大家能够一起团结协作来为人们提供帮助。通过部分协作者工作人员的分享,我深切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有温度、有人情味的专业,同时我也感悟到理想信念的重要引领作用。当你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事物并真心为其付出努力时,一切困难都会被你克服。”杨慕莎同学说道。

五、感悟收获与期待

参访结束后,同学们怀着满满的收获踏上了回程之路。这次参访,如同一扇窗,为同学们开启了深入了解社会服务机构与社会工作实务的大门。大家纷纷表示,通过与北京协作者的近距离接触,对社会工作不再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认知,而是有了鲜活的具象感知。“增加了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也让我更加从内心认可社会工作这个行业,对每一个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都充满敬佩之心。”陈思彤同学说道。“对社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也让我认识到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可以实实在在为人们解决问题、带来希望的专业。” 应童同学也分享了她的感受。

同时,同学们也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能够像协作者一样,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天,用微小的行动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暖流。“我希望可以增加一些群体互动环节,在活动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协作者以及社会工作的内容与意义。”陈思彤同学对未来的参访活动提出了自己的期待。

此次校外参访活动,是学院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现实体现,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更为同学们种下了投身社会工作事业的理想种子,相信在未来,同学们将成为社会工作领域中闪耀的新生力量,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点亮希望之光。在此,特别感谢北京协作者在本次实地参访中给予的悉心配合与大力支持,我们共同期盼下一次深度实践的重逢!

撰稿:吴翠珍

图片: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编辑:张天帅

审核:陈涛、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