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陈涛教授的带领下2024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走进京郊农村,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实地参访实践。同学们先后走访了昌平区崔村镇八家村、南庄村,在村史馆触摸历史脉络,聆听一线社工实务分享,体验乡村治理与民生服务场景,在田间地头与村舍院落中感受社会工作的乡土温度。

溯源村史:在时光褶皱中读懂乡村变迁
参访的第一站,师生们首先来到八家村,参观村史馆与坦克公园。村史馆内,泛黄的工分簿、老旧的农耕器具与极具历史记忆的牌匾交相陈列,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展台上,仿佛将半个世纪的乡村变迁凝固成立体年鉴。“分田到户”、“土地流转”等制度变迁的微观样本,在八家村孙宝民书记的讲解中化作村民生活的具体褶皱,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传统共同体向现代治理转型的历史肌理。


毗邻村史馆的坦克公园则以别样的方式展现乡村活力,退役装备与田间地头的融合,既承载着红色记忆,也成为村民休闲与农村经济探索的新空间。正如冉京生同学在感悟中写道:“改革不是文件里的术语,而是千万人具体而微的生活褶皱。”村史馆里的老物件与公园里的“新地标”,共同勾勒出乡村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生长轨迹。
对话一线:在家长里短中领悟治理智慧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南庄村,一线社会工作者甄建雷与彭君芳老师的实务分享成为本次行程的“核心课堂”。崔村镇一线社会工作实务的分享让同学们看到社工的“桥梁”角色。“当社工提到在具体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他们将政策翻译成残障老人听得懂的语言,协助村民卖苹果小镇的农产品以发展经济,并积极对接村两委的行政需求时,我开始明白原来社工的专业性在于‘精准匹配’。”张龄月同学如是说。通过这次交流,同学们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就藏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行动里。


温情体验:在烟火气息中触摸民生温度
傍晚,师生们走进农村老年食堂,体验晚餐服务场景。灶台前飘出的饭菜香,同学们围坐餐桌的欢声笑语,为本次实地参访划下了圆满的句点。
“这次活动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用符号化的眼光看待人,而要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他们的情感与需求。”学生郝奥日格勒的感悟,道出了此次参访的深层价值:当社工蹲下身来倾听家长里短,当理论转化为给老人的一句方言问候、为儿童设计的一场游戏时,专业性便在烟火气息中悄然生长。


青春感悟:在实践中对话社工初心
参访结束后,同学们分享参访心得。有人难忘村史馆里旧农具上的掌纹,有人被社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组织活动”的循环工作法触动,更有人在与学姐、老师的互动中体会到社工行业的情感传承——正如学生夏瑜彬所分享到的:“社工给别人带来正能量的同时,彼此之间也在进行着温暖的情感输送。”

此次参访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场关于“何为社工”的心灵对话。当城市学子走进田间地头,当课本上的“助人自助”化作实际而具体的服务,大家终于明白:真正的社会工作,是脚踩泥土的深耕,是与乡村共同生长的诚意,是在平凡细节中守护的初心。在此,特别致谢北京市昌平区汇力同行社会工作事务所在本次实地参访中给予的悉心配合与大力支持,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深度实践的相遇!
撰稿:吴翠珍
摄影:参访组同学
编辑:张天帅
审核:陈涛、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