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社会与民族学院邀请到社科院学部委员、社会与民族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培林开展主题为“新发展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新生入学教育讲座。该讲座由社会与民族学院执行院长赵一红教授主持,22级100余名新生和部分老生参加。
李培林教授照片
讲座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新发展社会学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新发展社会学的现实意义三大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李培林教授指出,目前中国式现代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人口规模巨大的社会变迁。世界现代化进程已经进行了几百年,至今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总人口也不到10亿人,而中国是率领14亿多人共同走向现代化,东方和西方现代化的版图将会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大国和小国崛起的逻辑完全不同;第二,跨越式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叠加。第三,“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两个重大转变同时进行;第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化形成强大的世界影响。这些特征形成了一种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实践,新经验,也给新发展社会学带了来新的契机。
其次,基于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经验”,特别是基于中国近40多年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李培林教授尝试用“五论”来构建新发展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即新发展的本质论、阶段论、转型论、动力论、世界体系论。第一,新发展的“本质论”认为,从“中国经验”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其实也是发展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说,本质上就是发展的学说,强调有发展的增长;第二,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制定了“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形成了系统的新发展“阶段论”;第三,新发展“转型论”让我们从中长期重新审视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结构变动和体制变革的多样性,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的可能;第四,新发展“动力论”强调创新的意义,深化了对发展动力的认识;第五,新发展的“世界体系论”倡导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同学提问照片
最后,李培林教授指出,新发展社会学是包容性的,它基于自身国情、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也注重吸纳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多样性的选择和参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讲座之后,李培林教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耐心解答,同时也对社会与民族学院的学生提出了殷切希望。
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圆满结束。
撰稿:袁雪峰
摄影:杨绪炜
审校:赵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