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院新闻   ·   正文

2022年暑期专业实践田野工作坊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8/08浏览量:来源:

 为更好组织2020级社会学本科生暑期专业实践,帮助同学们开展实地田野调研,社会与民族学院于2022年7月14日和7月16日举办了两期共四场暑期专业实践田野工作坊。

【工作坊开场致辞坊】杨典:作为学术起点的田野调查

 杨老师首先对工作坊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杨老师表示,本年度的暑期专业实践及田野课堂前期筹备周密,受疫情影响无法采取老师带同学进行集中线下调研的形式开展,只能采取“分散调研、集中指导”的方式。本次工作坊是进入田野前的集中指导,邀请了各位老师和学长学姐来交流,在形式等方面都有创新。接下来,杨老师对于田野调查给出了几点指导意见。一是要对调查去神秘化,消除畏惧心理。调查就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日常生活就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其实并不神秘。二是要看到调查的本质。为什么不在网络上搜索信息,要去田野中搜集呢?因为田野中的信息无法用编码传递,它是需要理解和感受的,需要我们的处理分析。三是田野调查是一门手艺活。田野中很复杂,如何让别人愿意说实话、说心里话,就是一个需要练习的过程。这就考验我们的综合素质和交流能力,包括做人做事的能力。杨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把这次田野调查作为一个学术起点,就像费孝通先生一生多次重返江村,同学们也可以把田野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一项长期研究的起点。杨老师强调田野调查是社会学培养的重要环节,他对同学们提出了两点希望:注意安全和学术伦理,祝愿同学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第一期第一场】陈满琪:“疫情下的社会心理”

 7月14日首场工作坊由陈满琪老师带来“疫情下的社会心理”主题报告,主持人是林治同学。陈老师的题目是“问题与方法——以疫情社会心态研究为例”,她主要从社会心态调查的问卷设计角度指导同学们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一步是发现新问题,第二步是沟通新问题与已有研究之间的关系,第三步是确立研究的框架,第四步是选定研究的方法,第五步是编制研究的工具,第六步是数据收集与处理,最后是报告的撰写。新问题有五个来源:周围的世界、个人的经验、热点事件、田野调研和已有的文献,同学们需要对周围的环境感兴趣,把个人的经验问题化,带着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发现世界,感受个人经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冲突和关联,也要会发现热点事件中不同人的不同看法。田野考察需要建立论文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对已有文献的考察需要发现既有理论中的不同。

 接着陈老师用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来举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心理行为的不一样,去思考如何把新的问题放到已有的研究框架里面。陈老师以同学们的调研主题为例来讲如何分类学科领域。在找准学科领域之后要熟悉学科体系,比如社会心理学有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也有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视角和结构。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明确研究主题的一个方面,比如疫情中的社会思维、社会态度、社会决策等等。明确研究主题之后就是写文献综述,这就回到以往的社会心态研究中,看看社会心态指标体系中哪个部分,然后查找文献。文献检索需要关键词,还需要包括中英文文献,在查找过程中需要广泛阅读,至少要看完文献摘要。然后要确定研究框架,陈老师用民众社会心态的变化来讲解如何把不同的指标放入框架内。在确立研究框架过程中,要先确定重要的几点,然后在调研团队内部进行充分讨论,根据调研进展不断调整框架,同时要注意框架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研究框架之后就是选定研究方法,这次田野实践作为学术的起点,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调研方法。如果选择量化研究,就需要编制研究工具,比如改编量表、修正指标等等。量化的流程需要明确测量对象,建立项目池,决定项目形式等等。最后,陈老师在编制研究工具和数据收集处理方面给出了几点建议。

 最后问答环节,有同学提问“乡村学堂等公益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在疫情背景下会不会产生倦怠心理”这个问题可以做成社会心态研究吗?陈老师指出要抓住当下最重要的点,比如疫情对乡村学堂的影响、经营人员如何看待坚守与不坚守等等。需要找准学科领域,找到最关键的点。

【第一期第二场】肖林:“调研为何及如何”

 7月14日下午第二场由肖林老师带来“调研为何及如何”的指导报告,主持人是张星原同学。肖老师首先从不同的角度对同学们的选题做了简单的分类,接下来讲授如何从领域到研究的问题。肖老师指出,在确定研究问题过程中,需要从矛盾之处入手,注意小切口,不断聚焦、以小见大,这样才能具备可操作性。文献综述不能像“菜市场”一样把文献都罗列出来,而是要经过自己的加工,呈现出来“佳肴”,即从“菜市场”到“厨房”。在准备工作中,需要查找并消化资料,了解相关的背景和基础信息,接着是预调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线索,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为正式的访谈做准备。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要提出合适的问题,识别出研究的对象,对可能的困难进行预判,并做好团队内部分工。调研开始之后,注意联系沟通,及时调整策略进度。田野调查就是“把你的裤子坐脏(Robert Park,1927)”的过程,社会学田野调查具有多样性和现场性。

 接着,肖老师用新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的区别指出了社会学研究的特点。从韦伯的角度,社会学是从解释性的理解去做因果性的说明,既要代入感和同理心,又要能跳出来,需要做到事实和观点的平衡。定量研究要有信度和效度,我们需要对信息的完备性做出界定,比如在调研过程中,被访者有意无意会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利益相关带入表达,导致调研人员陷入信息茧房,所以我们需要在矛盾中考察真实性。在访谈之中,需要多次进行,甄别不同意义上的“实话”。肖老师把两种具体方法概括为“听其言”“观其行”,访谈主要是“听其言”,不要把自己的预设带入问题当中,从而做出无意的引导。日常的聊天也能获取很多信息,要保持获取信息的意识,能不能听出来跟自己的生活阅历也有关系。访谈问卷也要注意逻辑顺序和访谈结构,在前期获得了解之后,更容易降低对方的防范。同时,对于访谈对象,要善于用比较的方法。“观其行”就是参与观察,要注意环境氛围的影响,观察不同行为者在事件中的过程,注意具体的场景和时段,也要看到“前台”和“后台”的关系。对于政策解读的分析,需要考察政策的背景和重点等等,发现中央和地方的政策差异性,解释什么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考察其中的逻辑。

 最后问答环节,有同学对于“新清河实验”的案例经历和田野中理论实践的关系做出提问,老师予以解答。王莹、赵亮员老师参与互动环节的交流。

【第一期第三场】徐宗阳:从实求知与农村田野调查

 7月14日晚上第三场工作坊由徐宗阳老师带来“农村社区调查”的主题报告,主持人是方菲同学。徐老师就田野调查,特别是农村田野调查,侧重从两个方面介绍田野调查。

 第一部分的内容,徐老师认为,田野调查的基本态度是要从实求知。田野调查强调实践,但也不是不要理论,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田野调查不仅仅是为研究找证据,更重要的是求知。求知的过程是更加困难的,因为它不是掌握了方法和技术就能解决的。从实求知,实际上它表明了我们在田野调查中要避免的两个方向,一个是在理论方面,我们不能为了符合某种理论知识去裁剪现实;另一个是方法论方面,我们不能为了解决问题、解释问题而去迎合某种方法的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化。田野调查最重要的其实就是研究者要到田野现场去感受,再把这个感受带回来的过程。田野调查跟理论阅读或者单纯的寻找资料,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为田野调查需要研究者亲身到现场去感受,而理论阅读,可能那些感受或者发现你在理论上已经读的非常清楚,在脑海中也有这样的印象,但是你不到田野那个现场中你是没法联系起来的。再者,在文本中,在网络中见到的那些人,实际上是一些被加工过的人,可能是被内容生产者加工过,也可能是被你自己的脑海中的一些固有的思想加工过,实际上那个感受并不直接。在田野调查中见到的人才是具体的人,才是有鼻子有脸有脾气有面目的人。做田野调查要抱着将心比心的态度,研究者要抱着一种尊重研究对象的态度,站在他的处境或者站在他的立场上去谈一些问题,以情絜情。如果没有这种将心比心的态度,就不容易听到这种话外之音也不容易感受到这种言外之意。再者,老师指出,田野调查也不是说一定要到农村里面长着农作物的那个田野里面去了。实际上“生活中处处都是田野”,在宿舍里也有田野,实际上也可以做田野。这个田野,只不过就是一种研究方式。

 第二部分徐老师针对初入田野开展调研的同学们提出了三个比较重要的注意事项。第一个是要有端正的心态,一个方面是说我们不是作为领导来视察的,所以地方干部或者村民可能不搭理你,这是非常正常的,调查了几天也没有什么进展,这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另一方面是要杜绝猎奇的心态,社会学的田野调查还是要比较讲究研究的伦理的。田野观察的重点,其实就是结构的日常运行或者是行动者的行动,把这些最基本的搞清楚就是很重要的贡献了。第二个注意事项是要重视一些奇怪的现象和问题。什么是奇怪的现象?主要是这三个:一个是不合常理,第二个是不合常情,第三个是不合逻辑。任何一个奇怪的现象背后,肯定都是有原因的,这就需要我们去追问,去调查。第三点需要注意的是要把调查对象放在更加总体性的理解中。每一点徐老师都举了他实地调研的具体的例子补充说明。

 温莹莹老师简单总结了徐老师的发言,并举例补充了伦理、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温莹莹、赵亮员老师和主讲人、主持人就如何解决入户难、访谈对象选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本场工作坊在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第二期工作坊】朋辈圆桌田野经验谈

 7月16日晚上举行了第二期朋辈圆桌工作坊,三位高年级学长带来朋辈圆桌田野经验分享,主持人是张星原同学。

 第一位分享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0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黄彩红。她根据自己参加CSS江西督导和广西督导的经历给大家讲述了自己的经验心得。她指出,在问卷调查中,会受到炎热天气、遥远路程等多种因素的干扰,更困难的是,由于很多被访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水平受限,所以访谈的时间会远远超出预期,另外入户也是一个困难的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收获,可以锻炼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加深对这个社会的了解,也培养了自己的社交能力。进入实地过程中需要区分面对熟人关系和陌生人的区别,如果是熟人会方便很多,是陌生人的话,可以带着介绍信找村干部帮忙,有必要的话可以带礼物。最后黄同学也详细提醒了访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控制环境、念读问卷、安全着装、礼貌入户等等,她也对一些普遍的田野调查疑虑做出澄清。

 第二位分享人是中国人民大学2020级社会学硕士邹子晗,其分享主要有行前准备、进入田野和撰写报告三个方面。行前准备需要找到“田野感”,这也是田野实践中时刻要注意的,在进入之前,可以通过资料和社交媒体了解田野点的基本情况,根据研究的主题去看看相关的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然后有层次地设计访谈提纲。在研究方法方面,邹同学推荐了几篇论文和民族志的手记,对我们在访谈心态可能也有很多启发。在进入田野时,要找到进入的方法,要思考自己在田野中的角色和存在理由,这个角色和田野息息相关,邹同学也从自己在定州的实际经历阐述了介绍人的作用和限制。对于田野中的观察,她提醒我们不仅仅只有提问和聊天,我们还可以关注访谈的场景、人际关系以及互动过程中的表情语气等等,还要对发生着的日常和组织结构保持敏感。在田野中,我们要养成每日写田野笔记的习惯,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观察到的事实,还可以通过影像记录。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边读文献边做田野,不时在文献与田野之间“穿梭”,时时回顾自己的研究问题,善用理论思考推进田野实践。在撰写报告环节,需要找准研究问题,清楚地表述与问题相关的经验材料,还需要在相关领域进行对话,撰写自己对田野环节的回顾和反思,进而推进自己田野思考的深度。

 第三位分享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9级社会学本科生徐圆,她从调研前、调研中、调研后几个环节来讲述。在准备事项中,需要提前和调研对象预约,确定时间地点和介绍信;充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情况;写明调研提纲,包括问题、人员等等;还要关注调研目的地的天气和地理环境。在调研过程中,需要明确分工,注意当地风俗,徐同学还通过自己的调研经历提醒了保密意识、勿介入当地纠纷、不能单独行动等细节问题。在调研后,要记录调研日志,写下调研要点和研究反思等问题,也要注意不要在朋友圈随意发布相关内容,注意录音和各种材料的稳妥保存和处理等。最后,徐同学从今年的暑期调研实践方面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最后,赵亮员老师从调研的心态、伦理、安全问题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指导,并对本次工作坊做了总结。

 本次工作坊之前,社会与民族学院实习实践办公室已针对本年度的暑期专业实践工作总体安排做了说明,学院学生会学习实践部参与本次工作坊的组织。本次工作坊之后,2020级本科生将分成十组,分别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按要求进行为期至少四周的暑期专业实践,践行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的“田野课堂”理念,并将于秋季开学后汇报各自的调研成果。

撰稿:方菲 张星原

编辑:张天帅

审核:赵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