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院新闻   ·   正文

讲座回顾——杨典:毕业论文全流程管理:从选题到答辩

发布时间:2022/01/30浏览量:来源:

信息中心讯|20211228日上午91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编辑部主任杨典老师于线上进行了题为“毕业论文全流程管理:从选题到答辩”的专题讲座。社科大社会学院副教授杨蓉蓉老师主持讲座。本次社会学笃学讲堂由社会学院主办,学生社团信息中心、社会学社承办。

本次讲座从全流程管理着手,讲解期刊论文的一般写法、毕业论文的特殊性以及答辩时注意事项覆盖了由选题到答辩的整个过程,为毕业生的研究开展和论文写作提供了框架。

杨典老师首先指出,当前期刊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洋八股”。与传统中国“土八股”不同,“洋八股”是指一项研究要从问题出发,然后综述相关文献和理论、讨论各种不同观点和可能的答案,进而从中抽出假设命题;之后测量概念,收集数据,设计分析方案;最后分析数据以检验假设,并作出总结。

杨典老师在本次讲座中重点讲述了“洋八股”的前三股,即问题、理论、假设三者的功用以及关系。从方法论角度来看,问题、理论(文献)、假设可以称为“前操作化阶段”,而数据、测量、方法和结果可以称为“操作化阶段”。

第一股是提出问题。问题是一项研究的灵魂,假设是研究的心脏,基于此观点,杨典老师阐述了提出好问题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思路。社会科学的经验问题可分为描述性、解释性、阐释性三大类。一个好问题往往比正确的答案更加重要,因为好问题会激发讨论和争论,如果问题不好,正确答案也会很快被忘记。在实践中,研究者往往在动笔写文章前,有时在开始研究前,已经有了答案,即某种假设。即便如此,文章中还是必须探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论观点下的不同答案,以及相反的经验证据。研究者应该特别关注那些与自己相对立的理论观点,因为这显示了理论争议及其蕴含的争论、探索价值。

“如何问好问题”这个关键点上,杨典老师提出这要取决于个人的知识结构、经历和灵性等多种因素,尤其要注意凸显中国特色。

要提出好问题,要求之一是具体。经验问题应该明确而具体,切忌空泛,以小见大远胜于虎头蛇尾。例如“中国经济政治改革的困境”这样的论题显得太宽泛,而“国企改革与银行改革的关系”则具体得多。其二是集中。专注于一个研究问题,或者彼此相关的一组问题。当一篇文章问多个问题时,这些问题应该围绕同一个理论轴心,而不是同一个现象或事物。其三是原创性。研究新现象往往能提出新问题。用新资料研究老问题,尽管有价值,但创新性不够强;而对一些老话题或普通现象以崭新的视角提出研究问题则可能具有独创性。其四是理论意义。学术研究特别强调理论意义,每一个好的经验问题背后都有一个理论问题。理论问题的水平反映研究者的理论训练和理论修养,决定研究的价值。如果想做一流学术研究,则应该找理论缘由。应该注意的是,对理论缘由的追逐也可能将研究引向歧途。在当代中国研究中,一些西方理论根本不适用,而不适用的理论就会衍生出不恰当的问题。

第二股是对文献和相关理论的梳理。文献综述指对与中心问题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和综合,这部分往往是研究中最难而且最耗时间的部分。现在国际一流杂志的文章,动辄上百篇引文 但并非所有引文都与中心问题或中心假设(命题)有关。

文献综述有三个功用:一是澄清贡献。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证明自己有新贡献,找出现有文献的空白点或缺陷是一种常见的澄清贡献的途径。二是提供理论框架。寻找理论视角是文献综述最重要的功用,理论能让我们对习以为常的事实产生新视角。强调理论框架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倡导对现有理论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研究者也可以创造自己的理论框架。但是,即使决定发展新理论,仍然应该对文献认真综述,对现有理论进行批判性地回顾。通过澄清与现有理论的渊源和区别,研究者才能说明自己的创新之处。三是提供理论缘由。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理论缘由也就水到渠成了。

杨典老师指出,好的文献综述应该具备以下五方面的特征。第一是前沿性:文献综述应该关注学术界的最新发展,防止遗漏最新文献。第二是全面性:一个好的综述应该涵盖所有重要文献,围绕研究的中心问题,探索方方面面的答案。面对与自己的假设或发现不一致的文献或理论,尤其不能忽略。第三是相关性:在坚持“全面”原则的同时,只需要回顾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或至少间接相关的文献,避免讨论不相关文献。第四是分析而不是堆砌文献:罗列文献是初级水平,成熟的文献综述要有分析。最重要的分析技巧包括辨识有重要理论贡献的关键文献,依据不同的理论视角将文献进行归类,比较各种观点之间的差异和逻辑关系,并且批判性地评估各种观点的理论价值和经验证据。第五是连贯性:好的研究综述应该自始至终围绕一条主线,为作者的思路服务,一步一步推演出研究假设。

同时,杨典老师强调了理论创新的注意事项。理论创新包括创造新理论或新概念,也包括有创意地应用一般理论,扩展或整合现有的理论。创造新概念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大家都去创造新概念、新术语,学界就难以形成有效的交流对话。无论与经验研究联系密切与否,理论创新不可能从零开始它经常以批判地总结前人学术成果为基础,从现有的或普适性理论中获取灵感。

第三股是做出假设。假设一般定义为尚未验证或证据不足的命题,假设必须从现有理论或文献、彼此竞争的理论或文献,或学者自己创新的理论中演绎而来。假设并不总是直接了当地表述为“本文的假设是……”,有时,假设出现的形式是“我认为”、“我主张”或“本文将证明”等等。

在经验研究中,假设是连接理论与经验数据的桥梁。特别是较具普遍性的理论,难以直接检验,需要一些“中介”命题才能与资料发生关系,这就是假设。理论不一定是可以直接检验的,但假设必须是可以直接检验的。我们通过验证或证伪假设,间接检验理论。其中,三种建构假设的方式包括直接演绎、间接演绎和应用普适理论。

直接演绎是指,如果理论A是正确的,那么假设a就是正确的。这里假设从理论或理论的核心观点中直接演绎出来,不加任何条件。如果假设被经验资料证实,那么理论也就被验证(不是证实),证伪亦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文章中不一定要单独列出“假设”,而是将其融入理论讨论部分。

间接演绎是指如果理论A是正确的,那么根据条件 aBy推导出假设a。如果假设a 被证实,则说明理论 A与资料是一致的并且可能是真实的。如果假设a 被证伪,则理论A也不一定是虚假的,因为任何一个前提条件都可能是错的。此时研究者可能已经抓住了理论的要害或者揭示出它的限制条件,为理论的修正和重构做好了准备。

应用普适理论是指研究者经常简单地应用一些一般性的理论概念或理论框架,这些理论经常是宏大理论或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有些普遍性理论本身就不是为了被检验,但是将它们应用到具体的研究中就能产生可以检验的假设。这一过程遵循演绎逻辑,可以是严谨的演绎,也可以是不严谨的演绎。间接演绎与应用大理论的区别在于间接演绎所涉及的理论不具普适性,是可以验证的。

根据假设的数量,又可区分证实单一假设、证伪单一假设和检验竞争假设三种验证假设的策略。证实单一假设:一般要么证明某著名的、有影响力的现有理论,要么证明自己创新的理论。证伪单一假设:一般是证伪被广泛接受和广泛传播的著名理论。仲裁竞争假设:社会科学中很少有大家都接受的惟一解释。裁判竞争假设是一种最稳妥的策略,研究者不需要去证明单一理论的绝对真实性,而是扮演裁判的角色,评判哪个假设更加符合资料,哪个理论相对更真实。

第四股是资料描述。这个步骤需要描述资料的来源或搜集过程,并向读者解释所用资料的可靠性。收集数据并不是学术研究的目的,而是基本功。如果有现成二手数据,当然应该充分利用,但是要注意尽可能详细地交待资料来源,并对资料的可靠性做评估分析。当利用自己在田野中收集的问卷、访谈等材料时,也要注意对资料的整理。

第五股是概念的测量与操作化。操作化是将概念层次和经验层次联系起来的认识论过程。概念的测量结果就是变量。因此,变量具有两个层面的定义: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如果从理论演绎出假设是一种艺术,那么从假设到验证的过程则是社会科学之所以被称作“科学”的原因。

第六股是方法设计。该股解释资料分析的技术策略。如果研究者所做的是比较案例分析,那么需要解释研究设计。总之,作者需要给出足够的技术细节,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分析是如何进行的,并且能够复制分析过程。虽然八股格式主要常见于定量研究,但是定量和定性方法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结合起来的。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三点定位”法(triangulation),强调好的研究要理论推理、个案分析和统计验证三结合。

第七股是经验分析。该股报告分析的过程和展示分析的结果,是证实或证伪假设的经验过程。首先要呈现结果,对主要的研究发现进行概括和解释。定量研究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简明扼要。这一部分应紧紧围绕经验发现和假设证实或证伪,理论讨论留到下一节。

第八股是结论结论部分有三个任务:概括经验发现,即验证了或证伪了什么假设和回答中心问题;探讨假设的证实或证伪有什么理论含义,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理论上的推论(新假设)。有些作者还在这一部分总结自己研究的贡献、不足之处,等等

在介绍了论文写作的八个部分之后,杨典老师阐释了研究过程与论文结构的关系。所谓“洋八股”指的是研究的最终产品的结构,不反映研究过程。“八股”结构是研究者思考后呈现给读者的最终产品。实践中,已发表文章也不一定机械地分解为八个部分。同时,优秀文章不一定各个部分都优秀。有的文章好在有着完备的理论论证和创新,有的文章好在有着扎实的经验分析或假设检验。还有些经验研究,比如历史叙事,本身就很有意义,生拉硬扯理论,反而弄巧成拙。

此外,在论文写作的一般经验外,杨典老师针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对象、视角与方法进行经验讲解。在选题方面,要提出对中国发展重要的经验和理论问题,注意新问题、新视角、新方法,可以是有趣但具有科学性和社会重要性的视角。在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上,要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价值,维护中国人的利益和价值,坚持人民立场,反对市场万能论和西方中心论,立足于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与独特经验。在数据收集上,要注意定性、定量以及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厘清因果关系,探讨因果机制。

最后,杨典老师介绍了学士学位论文的重要性,对论文写作内容要求进行了说明,并对答辩当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讲解。

讲座最后,杨蓉蓉老师进行了梳理总结。互动环节中同学们提出了文献梳理、理论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杨典老师也进行了深入的解答回应。在热烈的气氛中,讲座圆满结束。